鬼月鬼節
每年的農曆七月,是俗稱的「鬼月」,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又稱為「七月半」。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主要的說法是閻羅王會在七月一日打開鬼門,讓一群無人供奉的孤魂野鬼能夠來到陽間享受人們的供祭。直到七月底,鬼門便會再度關閉,而所有孤魂野鬼又得重新返回陰間。
這讓農曆七月增添了恐怖的氣氛,禁忌也特別多,許多人會刻意避開,不在這個月辦理婚嫁、祝壽、喬遷、各種喜慶之事,但近來越來越多的人也不在意,認為傳說只是傳說,不必太當真。
由於農曆七月大多不講「鬼」字,後來人們便習慣以「好兄弟」來稱呼這群從陰間來的朋友們,並且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當天,準備豐盛的酒肉菜餚當供品款待好兄弟,稱為「普渡」,就是普渡眾生的意思。中元普渡可以抱著請客的心情來準備,只是客人比較特別而已。
中元普渡供品擺滿桌。
圖片來源: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而這一天,也正是佛教的「盂蘭盆節」,主要來自於「目連救母」的故事。因此,除了祭祀供奉之外,佛教徒還會舉辦功德法會,來超渡這些長年在陰間受苦受難的亡靈。
「目連救母」的故事,請點選
「目連救母」
繼續閱讀。
目連救母
「目連救母」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被改編成影視和戲曲。
傳說目連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他在修道學習時惦記著已過世的母親,就運用神通到陰間去找他的母親。因為他的母親在世時做了很多壞事,所以死後淪落到陰間的「餓鬼道」,餓得不成人形,無法溫飽。
目連於是用他學來的神力,送食物到陰間給他的母親。但他的母親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鬼朋友搶食,當她的貪念一起,食物到她的口中立即化成炭火,根本無法下嚥。目連雖有神通,但身為人子,卻幫助不了他的母親,十分痛苦,於是便請求佛陀指點,如何營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陀對他說,你的母親生前的過錯,並不是你一人之力可以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共同祭祀,才能解救。於是目連就舉行法會,誦經施食,終於解救了母親的靈魂,也普渡了別人的父母親。這在佛教稱為「盂蘭盆」法會。
「盂蘭」的梵文是「Ullambana」,意思為「救倒懸」,指解救正在受苦的餓鬼。佛教的盂蘭節與道教的中元節同屬「鬼節」,雖然帶有宗教色彩,但真正要倡導的是孝道和博愛濟苦。
讓我們繼續看鬼故事,請點選
「放蝶」
。
《目連救母》的故事傳誦不已。
資料來源 : http://www.epochtimes.com/b5/7/8/25/n1813108.htm
圖片來源 : 國語日報社
放蝶
《聊齋誌異》是清代蒲松齡所著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6篇,各篇有長有短,內容十分廣泛,反映了17世紀清朝初年的社會面貌。故事裡面所描寫的狐仙、鬼、妖,大部分具有人性,有些甚至很可愛喔!
以下是其中一篇《聊齋誌異》的故事 –「放蝶」:
長山地方有個姓王的進士,名叫蚪生,他做縣官的時候,每逢老百姓打官司,他總是按犯罪的輕重,判令老百姓繳納蝴蝶來贖罪;罪情越重,繳納的蝴蝶也越多,繳齊後,他便當庭把成千成百的蝴蝶放出來,一對對的蝴蝶好像一片片的碎錦,在風中飄舞。他看到這情景,直樂得拍案大笑。
有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穿著華美服裝的女郎,從從容容地從門外進來,對他說:「我們遭受你虐待,姊妹死亡的很多,應當讓你因自命風流受一些小小的懲罰!」說罷,就化為蝴蝶翱翔去了。
過了一天,他正在衙門裏獨自飲酒,忽然差役進來報告,說監察官到了。他匆匆忙忙出外迎接。前一天,他的夫人鬧著玩,拿一朵素色的花插在他的帽子上,這時,他在急忙中忘記拔去,拿過帽子就戴上了。監察官看了,怪他對上司不恭敬,大為不滿,把他痛駡了一頓,氣憤地走了。
他挨了一頓罵,知道是蝴蝶女王在作弄他,從此以後,就廢棄了叫老百姓用蝴蝶來贖罪的命令。
白話改編出處 : http://liaozhai.weebly.com/2591834678.html
點選
《聊齋誌異:放蝶》,試試能否看懂尚未改寫成白話的原文。
圖片來源 :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