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路經過動物的家
當一個生物生存的自然棲地,因為外在環境的力量,出現了不連續的分布情形,稱之為棲地破碎化。棲地零碎化的原因大致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大自然的力量,例如造山運動、風化等,改變了某個地區的環境,這種改變通常較緩慢,或不常發生。而另一類導致棲地快速破碎的原因則是人類的活動,例如開闢農業、牧場、道路或鐵路、建立水庫等等。棲地的不完整、破碎情形將迫害生物的活動空間、嚴重剝奪生物生存的可能。
棲地零碎化對物種造成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生存面積變小
殘留的棲地面積大小,會影響物種族群的數目。一般來說,對特定棲地環境依賴高、或是流動性大、領域需求量大的物種通常最先被影響,而且反應較為激烈。
(二)遷移距離加大
棲地的破碎化,造成物種遷移的距離加大,分散了生物繁殖期的領域,降低基因交流的機會,使得族群基因的多樣性下降,棲地內的單一生物族群容易絕種,棲地破碎化已經成為生物多樣性流失的主要元兇之一。此外,物種必須在不同區塊之間移動的過程,會增加路死等意外發生的機率。
(三)交界區域不宜生存
被切割的棲地會產生許多界線,這些交界的區域緊鄰人為景觀,例如一條繁忙的大馬路。這些區域的生存條件非常惡劣,就像人類住在一間沒有屋頂的房子。物種被捕食機會增多、避敵場所減少、有嚴重的噪音干擾、人為活動干擾,甚至會遭遇外來物種侵襲,這些外來種也嚴重打亂棲地內的自然生態。
道路密度越高,棲地因道路開發破碎化,使得物種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圖片來源:高速公路局提供 https://www.earthday.org.tw/column/100/7355
那麼,有物種因此得到好處嗎?除了人類,有沒有其他物種反而因為棲地破碎化,而族群數量增多的呢?請繼續閱讀「棲息地破碎化也有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