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誤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和日軍飛行員爭奪太平洋的制空權。在致命的高空進行空戰是家常便飯,雙方都損失慘重。為了遏止傷亡,美國海軍分析中心決定要對返航時布滿戰孔的飛機機身詳細研究。
分析人員仔細檢查戰機損壞的數據,製作出損壞程度與位置的分布圖。彈孔分布在整個機身各處,但是某些位置很奇怪,像是引擎、駕駛艙和油門這幾個地方,彈孔很少見。工程師根據這個發現決定加強防護其他部分就好,沒有彈孔的地方不用補強。
安全返回的飛機受損的部分示意圖。(圖片為假定的數據)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倖存者偏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倖存者偏誤
但是有一位統計學教授沃德卻領悟到缺少彈孔是非常重要的訊息,他的結論與上述工程師恰恰相反。事實上,引擎、駕駛艙和油箱受損的戰機,就會墜落海上或地面,根本沒機會返航接受分析。軍方最終採取了教授提出的增加引擎等處防護的建議,後來證實該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以上分析工程師所犯的錯誤稱作「倖存者偏誤」,就是人們常會忽略某些不明顯的失敗案例。「倖存者偏誤」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比如很多人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是因為看到有些人「沒有好好上學卻仍然當老闆、賺大錢」 (如大學輟學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卻忽略了那些更多的因為沒有好好上學而默默無聞,甚至落魄潦倒的人;很多人在看了經典的老電影後,會感嘆電影創作「今不如昔」、「一年比一年差」,卻忽略了那些淘汰在時光中的、不好看的老電影……。
請點選「採櫻桃謬誤」繼續閱讀,看看我們還常會犯哪些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