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雕版到活字
印刷術的發明源自於人們對提高書籍生產效率和知識普及的需求。手抄書籍耗時費力且成本高昂,嚴重限制了知識和資訊的傳播速度。印刷術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書籍生產的效率,使知識得以廣泛傳播,促進了教育和思想的交流,是人類重大的發明。
最早的印刷技術是「雕版印刷術」,起源於古代中國,約在隋朝(西元581-618年)開始使用。雕版印刷的過程是將整頁的文字或圖像雕刻在木板上,然後塗上墨汁,將紙張壓在雕刻的木板上進行印刷。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印刷佛經、書籍和藝術品。
雕版的刻製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雕版印刷
到了宋代,約西元1045年,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進一步改進了印刷技術。因為原有的雕版印刷技術有其限制,例如雕刻成本高、耗時長,且每塊雕版只能用於固定內容的印刷。為了克服這些問題,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將每個字單獨製作成獨立的字塊,能夠靈活組合以應對不同的印刷需求。畢昇選用陶土製作活字,因為陶土易於加工且經燒製後堅固耐用,能夠多次使用。
歷代出現各種材質的活字,包括膠泥、木、陶、瓷、銅活字等。不過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國並未普及,因為相較於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在當時更具經濟效益,雕刻整個頁面,往往比製作大量「單個字模」來得便宜。因此,雕版技術在中國長期具有主導地位,直到更現代的印刷技術問世後才逐漸被取代。
金屬活字
圖片來源:由 Willi Heidelbach, CC BY 2.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