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輔助判決
2020年東京奧運羽球男子雙打金牌戰,臺灣選手李洋與王齊麟在比賽勝負關鍵的最後一球,李洋一記回球落在對手底線上,線審第一時間判定球在界內,但對手提出挑戰,經過電腦輔助判決(電子線審,俗稱「鷹眼」),畫面顯示羽球壓在線上,判定為界內球,因此臺灣選手獲得金牌。
電腦輔助判決(Computer-Assisted Officiating)指在運動比賽中運用科技手段,如即時重播、視覺輔助裁判系統(VAR)或鷹眼系統,協助裁判做出更準確的判決。這些技術可以減少人為誤判,提升比賽的公正性,並可以改善比賽的透明度與觀賞性。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腦輔助判決在運動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一、足球比賽中的VAR技術
足球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過去對於裁判判決的爭議常常發生。2018年世界盃正式引入影片助理裁判(Video Assistant Referee, VAR),以輔助裁判檢視關鍵事件,如進球、十二碼罰球、紅牌與誤判。VAR透過即時影像回放與多角度分析,使比賽更為公正,但也引發比賽節奏被打亂的批評。
二、網球比賽中的鷹眼系統
網球是首批採用電腦輔助判決的運動之一,鷹眼系統(Hawk-Eye)於2006年首次應用於正式比賽,能精確判斷球是否出界。這個技術提升比賽公信力的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好的觀賽體驗。
職業網球四大公開賽之一的英國溫布頓網球賽,2024年宣布將全面廢除「人工線審」,改由鷹眼系統取代。由於沒有線審,球員將無法抗議,比賽進行會更加順暢。
目前四大賽之中,僅剩下紅土場地的法國網球公開賽,尚未跟進以科技代替人員執法。
網球賽中判定球是否出界的鷹眼系統。
圖片來源:Sciencedirect:Was the Ball Inside or Outside the Court?: Ask the Hawk-Eye Syste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936879819314554?via%3Dihub
三、棒球比賽中的電腦輔助判決
電腦輔助判決在棒球運動中的主要應用為「即時重播系統」,用於檢視有爭議的裁決,包括:
- 全壘打:判斷球是否越過全壘打牆,或是否受到干擾(如觀眾伸手到牆內接球)。
- 出局判定:用於確認跑壘員是否有踏上壘包或被防守員觸殺。
- 界外球:判定球落在邊線內或邊線外。
雖然「即時重播」提高了判決準確性,但過程可能過於冗長,導致比賽中斷過多。也有部分教練和球迷認為,裁判是比賽的一部分,應保留人類裁判的主導權。有些人認為電子裁決的「冷冰冰」判定方式,缺乏人情味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