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1 - 不可承受之重


右欄有學習任務,請閱讀後回答問題。
歡迎練習!
您未登入,故不會儲存本次練習結果


     

完美受害者

  
  「完美受害者」是一種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迷思,認為「受害者就該有受害者的樣子」,誤以為必須符合特定的條件或行為(例如:特定的性別、年齡、社會地位、行為舉止、穿著等),才有可能受害或值得被同情。

  繼美國及比利時,臺北松山也在2022年辦理「完美受害者—性侵衣物展」。展覽展出24套性侵受害者事發當下穿著的衣物,期望破除大眾對於性侵受害者的錯誤迷思——「會發生這種事情,是不是你穿著有問題?」事實是,受害者服裝與一般人無異,卻仍遭遇性侵害,這並不能成為加害者合理化暴力行為的藉口。

  另一種迷思則是:「要有固定反應才像是被害人。」很多被害人案發後會非常自責,檢討自己當下為何沒有拒絕或反抗,到法庭上又要被放大檢視自己的說法,在被告堅持不認罪的情況下,周遭的人產生「可能不是真的被性侵」的想法,受害者就會認為錯的好像是自己。然而每個人成長背景、個性、觀念不同,除了一般想像中的哭或逃,因為自我保護機制不同,受害者可能直接和對方衝突,也可能當下僵住或者順從。

  受害者最大的痛苦未必來自性侵本身,在意的也不是賠償,他們期望的可能僅是「他受苦了,而有人知道他受苦」。作為身邊的人,可以做的就是傾聽、接納與陪伴。至於是否走上司法程序,這是他們的權利。當受害者公開自己的經驗,世界會裂成很多碎片,除了漫長的司法程序以外,還必須承擔所有關係的決裂。有人認為受害者更應該「勇敢」去揭發、面對,甚至認為他們應該有這樣的使命感。這真的是他們的責任嗎?經歷了一切仍然願意面對生活的他們,需要多少「勇敢」?


  學 習 任 務 

1. 什麼是「完美受害者」?
2. 此篇文章關注的是以下哪個群體?
3. 下列哪種反應是人們遇到危險當下,身體為了保護自己而產生的保護機制?(複選)
4. 哪一句話最能說明本文主旨?
請繼續閱讀「判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