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知多少
根據2023年兒福聯盟的調查顯示,臺灣兒少有15.1%曾遭校園霸凌。打開網頁搜尋「校園霸凌」,滿眼都是令人心碎的新聞標題,無數案例中,有學生承受不住壓力而輕生,或在暴力事件下喪命。
什麼是霸凌呢?一般而言,霸凌有四要素:
- 持續:行為一再發生(但構成刑法傷害罪的行為,例如毆打他人導致骨折,仍可進入霸凌事件處理程序)。
- 侵害態樣:直接或間接對他人做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
- 故意:個人或集體的故意行為。
- 造成身心傷害:使他人產生畏懼、身心痛苦、財產損害,或影響對方進行正常學習活動。
而校園霸凌的類型大致有六種:
- 肢體霸凌:以身體暴力行為,威脅他人身體安全,造成心理或身體的傷害。
- 言語霸凌:用侮辱、威脅、嘲笑等言語傷害他人情感和自尊。
- 網路霸凌:用網絡平台傳播惡意訊息、恐嚇、羞辱或嘲笑他人,造成心理創傷和困擾。
- 關係霸凌:多人聯合對一人實施霸凌,又稱集體霸凌。
- 性霸凌:用有關性別、性徵及性別取向作為玩笑、恐嚇、侮辱或嘲諷的不當行為,甚至進行性侵犯。
- 反擊型霸凌:指曾受霸凌者對他人進行霸凌。包括受霸凌時的自然回擊或霸凌比自己更弱勢者。
霸凌通常源於霸凌者需求未被滿足,因而極端爭取領導地位。有些霸凌者曾是受害者,模仿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參與霸凌的孩子難以擺脫這些記憶,霸凌者常因懊悔和道歉猶豫,情緒波動大,且存在社交問題。受害者若未接受輔導,容易失去自信、陷入憂鬱,甚至有自傷行為。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通常最常被提到的就是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然而,實際上霸凌事件中的角色有六種,而其中一種角色「局外者」,則是下一篇文章的探討重點。
校園霸凌事件的各種角色,希望局外人也能挺身而出
圖片來源:兒福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