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大作戰 — 臺日校園如何一起面對天災?

學校:新北市立秀峰高中國中部
作者:劉禹鴻林炘駿高翊峻
指導老師:陳淑秋曾麗君

摘要

臺灣和日本同處災害高風險區,面臨地震、颱風等威脅,因此防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臺灣防災教育融入課程,但多集中於自救,僅防災演練為全校性活動,且演練內容偏重防震。日本則將防災教育列入課綱,強調災害記憶的傳承,並結合社區資源,推動防災計畫,演練頻繁且涵蓋多元情境。建議臺灣防災教育可參考日本模式,加強社區合作、推廣複合災害演練,並建立全民防災教育專法,以提升應變能力及防災成效。

壹、「天搖地動」下怎麼生活?

  日本與臺灣同樣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日本於2024年元旦當天發生了大地震,有些報導提到日本平常就很強調防災,所以我們想知道日本的防災教育有什麼特別之處,看看他們如何讓學生在「天搖地動」時勇敢應對!

貳、探究架構

一、探究子題
(一)臺日災害風險大揭祕!
(二)學校教會你什麼?
(三)地牛翻身怎麼逃?
(四)校園、社區手牽手
(五)防災大作戰,大家一起來

榮譽

「113年度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國中D組特優

類別

113年度/國中

標籤

防災教育

轉載分享

二、探究架構圖

參、主要發現

一、臺日災害風險大揭祕
  臺灣每年平均要迎接3.4次颱風,加上位於板塊交界,地震頻繁。而日本地處四大板塊交界,不僅地震、海嘯和火山活動頻繁,還要應對颱風、豪雨與暴風雪等挑戰。根據《自然災害熱點》報告,臺灣73%的土地和人口都受災害威脅,成為「災害王國」;相較之下,日本雖然地震多,受災人口比例低些。正因為臺日都面臨高風險的天然災害,因此兩國非常重視防災教育,也都有防災法規支持教育,臺灣921震災後設立《災害防救法》,日本則於伊勢灣颱風後推出《災害對策基本法》。
二、學校教會你什麼?
(一) 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透過有趣又實用的課程,我們學習如何在災難來臨前做好準備、災難發生時自我保護,還能幫助身邊的人,最後迅速復原。這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一種能夠真正運用在生活中的學習喔!
(二) 課程內容有什麼?
  1. 臺灣的課程重點:認識不同災害的風險,了解它們可能帶來的影響,並學會如何進行災害管理和演練,特別注重實際技能的訓練。
  2. 日本的防災教育:防災觀念重視每個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將防災教育融入各個科目,學生們不只學知識,還會學到如何在災難中負責任地保護自己和他人。
  這樣的課程不僅有趣,還讓我們能夠在關鍵時刻保持冷靜,勇敢面對!
三、地牛翻身怎麼逃?
(一)演練頻率
  臺灣每學期會進行兩次演練:上學期在「國家防災日」進行全國性地震避難訓練,下學期則在開學一個月內安排一次模擬多種災害的複合式演練。
  日本則是每個月都有一次演練,場景不侷限於課堂,還包括課間、上下學途中等情境,讓學生隨時都能保持警覺,練就隨時應對地震的本事!
(二)演練方式
1.臺灣:依據國家防災日各級學校及幼兒園地震避難掩護演練實施計畫。


2.日本:以石卷市石卷中學為例(根據日本防災踏查經驗分享)

參考資料:https://www.slideshare.net/slideshow/ss-70491453/70491453
(三)典範案例
  以2023年榮獲防災教育推廣貢獻獎的新北市萬里國小為例,萬里國小因地處災害風險區,11年前即將防災教育融入課程,除了透過不定時全校演練和體驗教室,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外,更積極向社區推廣防災知識。
  日本釜石市則由群馬大學片田敏孝教授為當地中小學設計課程,強調「災害記憶」,讓學生認識海嘯風險,並在演練中學會冷靜應對。311大地震時,學生充分應用所學,迅速避難並協助社區長者撤離,展現校園與社區合作在防災中的重要性。
四、校園、社區手牽手
  臺灣以「建構韌性防災校園」為願景,透過「安全學習設施」、「學校災害管理」及「降低風險與韌性防災教育」三大核心,打造全方位的安全架構,並結合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強化師生具備氣候智慧的防災能力,從硬體、制度和教育等面向減少災害帶來的傷亡。同時積極推動「防災社區」,強調社區共識並共同規劃減災策略,以便在災難來臨時互相支援,並在災後快速恢復正常生活。
  日本自東日本大震災後,防災教育達到新高度,學校防災體系由「防災教育」、「防災管理」及「組織活動」三大要素構成,分別以學生、教職員及社區合作為重心,提升應對災害的能力,推動個人「自助」、社區「互助」及政府「公助」之三重防災保障,強化全民參與的防災體系。

肆、結論

一、借鏡日本,深化臺灣防災力解
   臺灣重視防災知識的傳授,日本強調傳承災害記憶,與社區合作推動多種災害演練,兩國各有千秋。但臺灣除了鼓勵教師將防災教育融入課程之餘,應可借鑒日本,開發在地特色教材,並結合社區資源,擴大災害演練範圍,也可以大力推廣防災士認證與相關課程,讓校園和社區更加緊密相連,因為防災不只是個人的事,也是大家的事,唯有攜手合作,互相幫忙,才能確保每個人都能安全無虞!
二、本結論可能的限制
  1. 民族文化是否對防災意識產生影響,難以透過本次研究明確驗證。
  2. 資料來源僅限於部分地區和學校的防災教育內容,無法全面反映日本的情況。
  3. 臺灣的「防災教育白皮書」最新版本是2015年公布,沒有最新的防災教育指導方針。
 

伍、參考資料

  1. 地震百問-52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何謂地震帶
  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06-15):災害防救法
  3.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12-12):災害防救法施行細則
  4.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0-07-22):教育部主管各級學校及所屬機構災害防救要點
  5. e-Gov法令検索(1905-07-15):災害対策基本法
  6. 聯合新聞網(2017-08-18):與災難共存:從火山到海嘯,日本的防災對策學
  7.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011/4月):從日本學校地震防災教育指導教材探討
  8.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2018-11-23):日本防災教育推動考察計畫
  9. 中央廣播電臺(2021-03-12):日本311大震我們學到甚麼2-1》
  10. 中央廣播電臺(2021-03-12):日本311大震我們學到甚麼2-2
  11. 關鍵評論(2016-03-22):當台灣人還在防空演習發呆時,日本早已讓防災「包圍」人民的日常
  12. 臺灣讀報教育指南(2019-05-06):地震發生時沒有防災頭套怎麼辦?
  13. 富山縣(2024-09-14):県民一斉防災訓練~シェイクアウトとやま~ 「富山が揺れても、心は動じない!」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