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主要發現
一、拔什麼河?
拔河的歷史,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西元前770年~221年),當時稱為「鉤強」或「牽鉤」,是一種在戰船上進行水戰的兵器,在敵船敗退時,鉤住敵船,使敵船不能逃脫;在敵船行進時,頂住敵方船隻,使敵方船隻不得靠近。「牽鉤」到了唐代被命名為「拔河」,歷經宋代、元代。到了清代,拔河在民間流行,農曆一月初五午後,人們在城門外的河灘進行扯繩遊戲,把小繩子平均掛在大麻繩末端,分上下兩邊,兩邊一起拉。西歐的拔河,始於西元1000年,可從斯堪的納維亞和德國的英雄故事中讀到。15世紀時,歐洲人在城堡或別墅花園拔河,後來成為比賽項目;臺灣的拔河,從1979年開始,彰化鹿港人在每年端午節進行拔河比賽,在福鹿溪水中置放浮筒,綁繩結,將繩子拉到相距67公尺的溪岸兩端,由兩組人在溪岸兩端,拉同一條麻繩,落水的一方就算輸了。
拔河的規則,在中國唐代,是由兩隊人馬,互拉綁在一條粗麻繩上的數百條小繩子,中間立旗子作為分界;到了清代晚期,則是由兩隊人馬,以城門為界,分上下兩邊,互相拉扯。後來,隨著時代進步,國際上慢慢發展出新式八人制拔河,制定了較詳細的規則。例如:前七位拔河選手都要使用雙手掌心向上,空手握繩;除了後位之外,繩子都要穿過身體和手臂上端之間;後位(第八位)選手,握繩時須將繩子從身體前方沿著身體到背部,再斜上到對側肩上,多餘的繩子要經由腋下向後,雙手手掌心向上,空手握繩、雙手手臂向前伸展;任何導致繩子不能自由移動的握繩法,都算鎖繩犯規;還有,雙腳一定要伸展在膝關節前方,且全隊選手必須一直維持拔河姿勢等等。
我國知名的景美女中拔河隊,成立於1994年,2000年由第一任教練林柔里老師,帶領拔河隊奪得「亞洲盃青年組冠軍」;2003年起,由第二任教練郭昇帶領,征戰國內外各項賽事,在世界盃、歐洲盃、亞洲盃連續奪下15座冠軍獎盃。景美女中拔河隊從拔河中學會了二十四件事,包括:希望、信任、服從、輸得起、志氣、不辜負、犧牲、喜悅、認同、驕傲、鼓勵、精神、未來、團隊、破繭而出、光榮、爭取、企圖心、道德、持續、紀律、凝聚、堅持及串連關懷等等。其中一位拔河隊員提到,她從小學過很多東西,每一樣都中途放棄,只有「拔河」到現在還握著。──她的說法,正是「堅持」精神的實踐。
二、後退的力量
在各種運動競賽中,運動員大多靠前進的力量獲勝,但拔河運動卻是靠後退的力量來一較高下。拔河時往後拉的力,和物理學中的力學原理有關,包含「合力」、「分力」和「力矩」。拔河的合力,是指八個人同時在繩子上發力;拔河的分力,是指八個人往後拉時,力量可分解成互相垂直的重力及對方拉力。
力矩,是指使物體旋轉所需要的力量,力矩等於力乘以力臂,力變大或力臂變長,都會讓力矩變大。以拔河為例,降低身體角度時,重力臂會變長,讓重力矩也會跟著變大,同時,拉力臂會變短,讓拉力矩就會跟著變小。(如圖1)所以,身體下壓越低,越能對抗拉力。另外,拔河時,維持膝關節角度在101~136度,以及採取低姿勢,也會讓力矩變大,能產生較大拉力。
圖1(温文韶繪製)
圖2(温文韶繪製)
三、靠體重就能贏嗎?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拔河比賽是靠選手的體重來決定勝負,體重越重的隊伍,贏的機會越大。其實,影響拔河的因素很多,除了上一節提到的力學因素之外,在戰術、訓練和心理因素等方面,也會影響拔河的輸贏。
戰術因素方面,拔河隊形依身高由高到矮排列。在拔河技巧上,「降檔」是利用重心下降,來抵擋對手攻擊;「左長」是將身體重心下壓到中間靠右處,能獲得較長穩定發力的時間,來抵擋對面慣用腳的攻擊;「滑擋」是我方被拉動時,利用腳緊踩地板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來抵擋對手攻擊;「啟動步」是在比賽一開始時,就把身體重心降到最低,以獲得最大拉力,並更有利於銜接後續動作;「力量保持」就是保持力量,等到對手鬆懈時,再次發動攻擊。
訓練因素方面,動態訓練,是讓肌肉伸展,改變肌肉的長度,其中「持續訓練」是指訓練時使出全力,並且持續30~40秒,可以在維持拔河時維持較久的力量;「間歇訓練」是指訓練時使出全力,並且交替進行訓練(30秒)和休息(30秒)好幾次,可以讓選手習慣拔河時的模式,讓身體較輕鬆;「循環訓練」是指用6~8個動作當一組,並循環3、4組,可以培養拔河運動員的耐力。靜態訓練,則是讓肌肉保持固定的長度,持續用力,可以訓練肌肉收縮的能力。
心理因素方面,拔河運動員比賽時,心理狀態會因為對手的強度而受到影響,若遇上之前曾贏過自己的隊手時,心理會多一份壓力,另外,如果比賽時帶著對比賽不利的情緒,造成心理的壓力,也容易影響比賽時的表現。因此,可嘗試運用心理技能來增進運動表現。例如:用「漸進肌肉放鬆法」,有意識地在各肌肉上進行緊繃與放鬆;或為自己設立一個未來的新目標,並專注於當下的表現;或和自我對話,激勵自己,改變自己對失敗的看法;或在身體疲憊或受傷時,想像自己正看著自己練習專長運動等等,這樣可以適度紓解心理壓力,增進運動表現。
肆、結論
一、邁向拔萃之路
透過這次探究,我們知道了和拔河有關的祕密,希望解密之後,能幫助拔河隊邁向致勝的「拔」萃之路。
首先,我們了解了「拔河運動」的祕密,對拔河運動有基本的認識。拔河的歷史演變,最早從中國的「牽鉤」開始,也有西歐人在城堡上的拔河,慢慢發展成現在臺灣拔河運動的樣子,並培養出我國知名的景美女中拔河隊;拔河的規則的演變,從以河流或城門為界分兩邊拉,到發展出「後位」、「鎖繩」等詳細規則。
其次,我們了解了「拔河的力學原理」的祕密,進一步了解拔河時會運用到的科學。拔河時往後拉的力,包含物理學中的合力和分力。
最後,我們了解了「影響拔河的因素」的秘密,對拔河有更深入詳細的認識。力學因素方面,力矩、關節角度及身體姿勢,會影響拔河的拉力大小;戰術因素方面,隊形和攻防技巧,會影響拔河的穩定程度;訓練因素方面,各種訓練模式,會影響拔河運動員的肌力;心理因素方面,常影響拔河選手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拔河的勝負。
從結論中,我們得到以下發現:
未來練習拔河或參加拔河比賽時,我們可以使用「降擋」、「左長」、「滑擋」等戰術或技巧,來驗證能否幫助我們贏得比賽;在比賽前,可以提醒自己或隊友,用「放鬆訓練」、「意象訓練」等方法調適心情,來驗證能否克服緊張等負面情緒。
我們也發現,因為畢竟我們對力學不太熟悉,所以不明白資料說的「分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可以分成垂直的兩個力?為什麼兩個力是垂直的?另外,我們也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具體運用「合力」原理,將八個人的合力最大化?另外,我們也不知道何時安排何種訓練,才能將拔河訓練的效益最大化?
總而言之,在這次探究中,我們了解了許多在拔河中未觸及的知識和技能,也發現未來可以嘗試將它們運用在拔河中,進而驗證它們的成效。希望之後在拔河訓練或比賽中,可以把我們得到的結論與發現,分享給隊友,讓我們拔河隊贏得比賽,持續進步,邁向「拔」萃之路!
二、未來想研究的方向
在這次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中,我們初步了解了和拔河有關的知識和技能。拔河是一項國際運動和競賽,在這次探究中,因為我們的外語能力有限,所以沒有閱讀英文的拔河資料。我們好奇:有哪些國家的拔河運動較有名?外國的拔河規則,從以前到現在,曾經發生過什麼變化?奧運原本有拔河項目,為什麼後來取消了?希望未來可以試著閱讀、統整英文資料,解答我們對外國拔河運動的種種疑惑。
另外,我們也很想知道:資料中提到的拔河技巧,是否適用在我們自己的拔河隊,甚至國家專業的拔河隊?拔河技巧的適用程度,是否和年齡、性別等因素有關?有多少程度上的關聯?
未來的研究,可以在這次探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我們自己或國家拔河隊的選手,進行訪談或問卷調查,從練習或比賽經驗中,驗證資料提到的拔河技巧是否有效,進而分析拔河技巧和隊伍獲勝率之間的相關程度或因果關係,找出普遍適用在多數拔河隊的重要技巧,來提升我們拔河隊的勝率或隊員們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