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新住民媽媽如何融入臺灣的社會生活?

學校:桃園市龜山區新路國民小學
作者:蔡安絜蔡沛軒葉巧宜羅湘琳
指導老師:魏淑惠張稚君

摘要

近年來,校園裡新住民子女的人數比例越來越高,班上剛好有同學的媽媽是越南新住民,讓我們產生好奇並想進一步了解越南媽媽離鄉背井來到臺灣生活最常遇到的適應問題。我們透過線上探究所得到的資料,將這些適應問題分為食、行、經濟與心靈寄託四個層面總結出結論:越南新住民媽媽們,利用臺灣在地食材,搭配越南調味料,做出臺越融合的美食。倘若想更進一步走出家庭、融入社會,考取駕照則是勢在必行。此外,她們還會進一步學習各種謀生技能,和丈夫一起支撐家中經濟。在這些適應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或心情低落,因此,能夠用家鄉食物和同鄉友人相聚、閒談,便能獲得心靈上的寄託。最後,我們還將這些結論製作成一張「攻略」,提供即將成為臺灣新住民的越南女性做為參考。

壹、越南美食好美味

   剛升上五年級,班上同學湘琳的媽媽親手烹煮越南稀飯和雞胸肉沙拉和大家分享,品嘗後發現越南的食物好美味,我們也現學現賣,學了簡單的幾句越南話和湘琳媽媽道謝,這讓媽媽覺得很親切,並分享當初嫁來臺灣,語言不通的困境,也引發了我們探討的動機。我們好奇:一個外國人離開家鄉到其他國家,除了語言不通,還會有其他的適應問題嗎?

貳、探究架構

   我們想了解越南新住民媽媽如何融入臺灣的社會生活?首先,我們先從大家熟知的食、衣、住、行、育、樂開始討論。接著,發現穿著和居住的地方似乎不會成為越南媽媽融入臺灣社會的問題;再經由訪問及討論後將適應問題聚焦在「食」、「行」、「經濟」和「心靈寄託」四個部分。研究最後,希望能提供社會大眾了解越南新住民媽媽適應本地的困難,並能適時提供協助;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提供那些即將成為臺灣新住民的越南女性,可能遇到的適應問題及參考作法。以下是我們的探究架構圖。
一、探究子題
(一)越南跟臺灣的飲食文化有哪些相異處?
(二)越南新住民媽媽如何面對家中經濟重擔?
(三)越南新住民媽媽如何適應臺灣交通問題?
(四)越南新住民媽媽思念故鄉時有哪些方式能做為心靈寄託嗎?

榮譽

「111年度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國小A組特優

類別

111年度/國小

標籤

新住民/越南/生活適應

轉載分享

二、探究架構圖

參、主要發現

一、食
  從圖3-1可以看出兩個國家所在的地理位置。若進一步參照地球緯線緯度來看,越南都在熱帶地區,臺灣則橫跨了熱帶及副熱帶地區;而且越南是狹長型的國家,大致上分為北、中、南三個地區,所以分布於北中南三個地區的越南人飲食文化上也有差別。但因越南比臺灣更靠近赤道,對於食物的料理方式多半以涼拌菜添加香辛料製作,讓人較有食慾且食物保存期限較能長久。更進一步地說,在歷史背景方面,兩個國家都曾經被殖民過,所以也會影響飲食文化,例如:越南曾被法國所殖民,其料理也帶有法國食物在內,如圖3-2。



  兩個國家都會因為氣候炎熱,而有涼拌菜。但調味的方式不太一樣。越南的涼拌菜會添加魚露、香茅等調味料,但臺灣就會使用蔥薑蒜、醋來做調味。而且臺灣因為冬天氣溫較低,所以還會有熱炒、燉補等不同料理方式。
  越南媽媽遠嫁臺灣後,在適應新家庭和思念家鄉之間,會結合臺灣在地食材,搭配越南的調味料,改良越南菜,製作臺越融合口味的料理,來適應臺灣飲食文化。
二、行
  在臺的越南新住民,要走出家庭融入臺灣社會,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交通問題。但不論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是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語言和文字都是他們第一個需要面臨的挑戰。
  就便捷性或是考量居住區域(大眾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地方)來看,自己開車或是騎車是較方便的選擇。所以適應臺灣交通的第一關就是要考取駕照,因此新住民考照輔導班透過不同的方式協助她們考取駕照;透過越南通譯、多國語言題庫、圖片解說與人員輔導、電腦練習區與人員輔導、機器人翻譯等方式,協助越南新住民媽媽對臺灣交通規則熟悉,並通過駕照筆試。
  此外,警察局也會邀請越南新住民媽媽擔任交通規則宣導大使,使用越南語向住在臺灣的越南新住民宣導臺灣的交通安全規則注意事項,加深她們對臺灣交通規則熟悉程度,如圖3-3。
  最後,從領取臺灣駕照的越南人在臺交通適應狀況的資料中發現:機車在馬路上行駛數量在臺灣和越南兩地差異很大,越南的馬路上常見到一群人騎機車,車速相較於臺灣偏慢,因此在臺的越南人騎車上路後還需要慢慢適應。


圖3-3 雲林縣警局台西分局邀請新住民,志工們以母國語言宣導交通規則注意事項。
圖片來源: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
三、 經濟
  現今社會多數是雙薪家庭,因此越南新住民媽媽婚後也往往需負擔家中經濟。但受限於語言文字、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越南新住民媽媽大部分會選擇在學校進修來提升自身語言程度與知識,同時也會到政府機關提供的管道學習技能,如:外籍配偶服務中心、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婦女大學發展協會,這些場所提供豐富多元的課程提供媽媽們學習。透過這些技能的訓練幫助自己更有能力投入臺灣的勞動市場,如圖3-4。
  根據搜尋的資料,我們將越南新住民媽媽從事的工作類型分成三大部分:首先是與原鄉有關的工作:越南美食小店、越南語教學支援老師、越南通譯、推廣越南文化的咖啡館。其二是與美容美體相關的工作: 美甲、按摩,如圖3-5。第三部分是與勞力相關的工作:木材廠搬運、屠宰場、魚苗養殖場。
  由上我們可以得知——越南新住民媽媽面對家中經濟重擔時,因為受限於語言、教育程度、知識……,這些因素會讓她們找工作時受到限制。但為了維持家庭經濟,除了進修提升自身的程度外,還會尋求各種管道學習技能。之後,越南媽媽們多半會選擇與越南相關的文化自行開業;一部分的越南新住民則是從事勞力性質或技術證照類型的工作。


圖3-4 越南新住民單親媽媽職訓學彩妝。(圖片來源: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


圖3-5 越南新住民開按摩店(圖片來源:班上湘琳媽媽家裡的店面設施)
四、心靈寄託
  當我們遭遇到不如意、挫折時,第一個竄進腦海中的想法一定是想回到溫暖的家,讓家人給予自己溫暖的支持。但是一個人離家背景,隻身來到異國,家遠在海的那一邊,地圖上看得到卻摸不著,思鄉之情要如何找到宣洩呢?
  適度的發洩、調適,重新整理好自己心情再出發,這些支撐越南新住民媽媽一解鄉愁繼續走下去的力量,根據我們所搜尋到的資料,可以分成兩大類。
  第一,是以食物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越南媽媽們會研發越式沾醬,用家鄉味拉近彼此的距離;另一方面,在臺越南小吃店裡,同鄉人相聚藉由共食家鄉食物,使用家鄉的語言聊天,串起了人情味與家鄉味。
  第二,藉由參加在臺灣當地所舉辦的新住民活動來一解鄉愁,例如:慈濟基金會舉辦的浴佛大典、臺灣越南智得佛教文化交流協會提供聚會交流空間、「外星語 BeHappy Talker」團隊設計的「越說悅好」課程、擔任越南通譯關心同鄉、參加信義公益基金會舉辦的《我的媽媽NO.1》、崙背國小舉辦製作越南國服、體育署舉辦「舞麗全開」姊妹同樂會的活動……,如圖3-6。同時也透過這些為新住民舉辦的活動與同鄉友人相聚聯絡感情。


圖3-6 越南姊妹舞蹈團帶來的「斗笠之美」舞蹈表演。(圖片來源:大漢集團提供)

肆、結論

一、越南新住民媽媽在社會適應問題環環相扣
  從一開始的越南媽媽在臺灣食方面的社會適應,我們發現越南新住民媽媽嫁來臺灣後,生活重心一開始會在家庭,以家庭為出發點。為了做出讓臺灣家人能接受的食物,在舊有的烹煮食物經驗下,不斷嘗試;利用臺灣在地食材調和越南調味料改良出臺灣家人可以接受的食物口味。
  接著越南媽媽要面臨的是因為在經濟壓力下需要找工作賺錢的需求,但要找什麼樣的工作也考驗著她們。不但要考慮自己的謀生技能、也需考量她們要如何到達工作地點以及如何與臺灣人沒有阻撓的進行溝通。大部分的越南媽媽從事與原鄉相關的工作。但無論是開店做越南小吃,或是美髮、指甲彩繪……這些工作會遇到的首要問題是語言和文字;接著就是交通的問題。因此考駕照是勢在必行。臺灣的政府或民間機構都在新住民的語言、文字學習以及在駕訓班考照上提供許多協助。
  為了適應不同社會文化的生活,費盡力氣學習與調整。難免在心靈上也需要一些抒發與宣洩。因此,心靈寄託方面,越南媽媽藉由家鄉料理、與同鄉友人相聚或參加新住民活動,這些都是抒發心情的好方法。讓我們倍覺感動的一句話是:在臺越南小吃店串起人情味與家鄉味。這句話讓我們感受到飲食的意義已經從吃飽喝足昇華為新住民對家鄉的想念和對家人的思念。
  此外,經由探究和整理的過程中發現,這四個子題彼此息息相關。以圖4-1為例說明:越南媽媽為了臺灣家人專心致力發展做出臺越融合的料理適應「食」的問題後,便能利用這項技能創業開店來解決「經濟」的問題。然而,要外出工作或是外送食物則少不了交通工具代步,又進而引發出「行」的問題需要解決。待這一連串的問題解決之後,小吃店便成為同鄉友人相聚的地方。當大家思念故鄉時,吃著共同的食物、說相同的語言,也是一種慰藉、一種情感寄託的方式。


二、本探究可能的限制
  從這次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得知,越南新住民媽媽們歷經困難重重後,幾乎都能順利適應。但我們在五年級的共讀班書——《我也是臺灣人》,如下圖,書中讀到,主角對於融入臺灣社會的適應並沒有那麼的順利。因此我們有一個推測,也可能是這個探究的限制:新住民媽媽在融入臺灣的社會生活時,丈夫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夫家不允許她們走出家庭學習或提升自身的能力,那新住民媽媽應該會適應得很辛苦,而且融入家庭相對要花費的時間也會多出許多。所以我們探究題目所探討的家庭,前提是在一個支持新住民配偶走出家庭、適應社會的開明家庭。


《我也是臺灣人》,李光福著,小兵出版
三、行動倡議
  我們完成探究任務後,決定將探究成果用一張圖呈現,提供即將加入臺灣這個大家庭的越南姊妹一些小建議,如下圖。

伍、參考資料

  1. Hello!VietNam【越南飲食文化 】越南飲食的特色。
  2. Home Run Taiwan。臺灣美食的新住民!飄洋過海來臺的越式法國麵包,從路邊攤到高檔餐廳各有風味。
  3. KkDay。【越南】十大必吃美食及推薦餐廳 將炸春捲、河粉、魚露蝦餅和煉乳咖啡通通吃遍!
  4. NowNews。新女力在新北!新住民曝人生。
  5. Peopoe公民新聞。打敗挫折勇敢再起 潘紅錦闖出台灣新人生。
  6. 三立Line新聞。我們一家人PLUS/滷味「台越融合」 越南媳婦擄婆媽胃。
  7. 三立Line新聞。系統櫃保舉,滷味「台越融合」 越南媳婦擄婆媽胃。
  8. 三立Line新聞。用手做料理"滷"獲人心! 越南新住民杜碧蓮用"台越融合"做出三十多種豐富菜色~。
  9. 三立Line新聞。越南咖哩上桌!新住民打造夢想食堂。
  10. 大紀元新聞網。探討台灣新住民飲食-以越南小吃為例。
  11. 中央通訊社。「超人媽媽」懷孕肚肩扛家計 新住民花朵綻放。
  12. 今周刊。模範「新」媽媽 越南籍新住民阮理厚譜出精彩人生。
  13. 中時新聞。北市就服處就業一把罩 越南新住民找到璀璨職涯。
  14. 中時新聞網。交通宣導多元化 雲林台西新住民志工媽媽吸睛。
  15. 公視新聞網。新移民看漢字較吃力 考機車駕照不容易。
  16. 公視新聞網。新移民考駕照 機車路考大挑戰。
  17. 台北村落之聲。為越南移工創造喘息機會:從自我介紹到心靈輔導。
  18. 台灣英文新聞。越南魔法媽媽吳觀妹創實習平台助新住民創業。
  19. 台灣英文新聞。越南新住民單親媽 職訓學技一圓彩妝創業夢。
  20. 自由時報。越南新住民3年前一句中文不會講 今朝拚上大學。
  21. 自由時報。助新住民考機車駕照 宜蘭縣今年聘通譯開輔導班。
  22. 好泰泰在台灣新住民資訊網。外配找工作 養家大不易。
  23. 林承彥,2013,華藝線上圖書館。越南籍女性新住民來臺後飲食調適歷。
  24. 26. 奇摩新聞。越南新二代柚園享媽媽故鄉味。
  25. 奇摩新聞。【換日線評論】其實越南人也覺得台灣交通很危險?
  26. 奇摩新網。慈濟志工文彩燕 新住民的心靈依靠。
  27. 俞明仁,〈越南新移民與佛教信仰〉,《圓光佛學學報》,第30期,2019。
  28. 洪淑容,〈跨越族群邊界:探討越南新住民小吃店之文化意義與文化認同〉,《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8 卷 第 5 期》,2020。
  29. 信義公益基金會。新住民第二代 做媽媽家鄉味獻愛。維基百科。越南地理。
  30.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越南新住民喬氏黃鶯研發「越式三醬」推動集資計畫翻轉自己的生命故事。
  31. 華視新聞。【台語新聞】促進多元文化交流 越南新住民製國服。
  32. 獨立評論。馮玉芳/在越南我是中國新二代,在台灣我是越南新住民,我到底是誰?
  33. 簡單幸福跨國境相親婚姻中心。越南新娘媽媽不離不棄照顧一家老少獲全國孝行獎。
  34. 簡單幸福跨國境相親婚姻中心。新住民機車考照班 助宜蘭新朋友圓夢考駕照。
  35. 簡單幸福跨國境相親婚姻中心。文盲越南新娘認真生活挑戰6次考取駕照。
  36. 麗台運動。活動》新住民姊妹以舞會友 攜家帶眷歡慶母親節。
  37. 訪問資料:新路國小五年一班陳盈嘉媽媽/越南新住民。
  38. 訪問資料:新路國小五年一班羅湘琳媽媽/越南新住民。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