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主要發現
一、學習歷程檔案的理想與目標
(一) 什麼是學習歷程檔案?
在高中階段時,學生必須培養自主探索、和跨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習歷程檔案也將作為大學甄試入學的重要審查資料。教育部期望學生透過此檔案,定期記錄、整理自己在學時的學習表現。同時在過程中,思考自己的興趣取向,作為生涯規劃的參考依據。
它的規劃並不是學生所想的「知道再做」,而是從「做中學」,經過探索發現自己的興趣,作為未來升學或生涯的參考。
(二) 學習歷程檔案內容
包含基本資料、課程學習成果、修課記錄、多元表現、學習歷程檔案自述及多元表現總整心得。
(三) 「備審資料」與「學習歷程檔案」差異
|
備審資料 |
學習歷程檔案 |
學習歷程檔案的用意 |
繳交時間 |
集中高三下學期 |
規定時間上傳 |
解決高三下學期倉促準備 避免高一、高二的學習歷程忘了記錄 |
上傳資料數量 |
無限制 |
有數量限制 |
重質不重量,避免造成城鄉差距 |
版型樣式 |
學生自行排版 |
資料庫系統彙整 |
避免軍備競賽,過度包裝 |
(四) 理想
- 改善備審資料品質
- 呈現考試以外的特質
- 展現個人特色及學習軌跡
- 協助學生生涯探索品質
- 讓審查資料更具可信度
二、學習歷程檔案面臨的現實難題
(一) 學生層面
- 課業負擔太重、製作檔案時間不足︰
有82% 的學生認為很難在高一或高二時就明白志向,製作學習歷程會增加課業負擔。在社會氛圍仍重考試制度的台灣,學生根本無法有足夠的時間,在課業與學習歷程檔案取得權衡。
- 軍備競賽、使用套裝歷程或找人代做︰
即便 108 課綱的精神與設計者認為學習歷程檔案可以「呈現學生個人學習特色亮點」,但許多第一線的學校、教師、學生卻因此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採用模板化、格式化的方式上傳檔案,最終讓其與原先目標背道而馳。
- 師長過度干涉學生生涯探索︰
在「做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十點問題及政策建議的文章中提到有不少參加公民審議的高中老師反應:有些學校會要求校內同學都要上傳到指定件數,導致學習歷程檔案原本是鼓勵同學記錄學習軌跡和階段性成果,卻變成每一項學科都要上傳,只為符合要求的成果數量。
- 學生對新課綱了解不足,對學習歷程檔案感到迷茫︰
學習歷程檔案若是對自我性向已明確的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確具有鞏固志向的加分效果,但是對於高中求學階段志向改變、志向不明確的學生而言,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反而會增加壓力、惶恐不安的感覺。
(二) 制度層面
- 大學端招生標準不明確,高中端不清楚內容取向︰
文章中某位高中生的心聲︰「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製作教授們會認同的學習歷程」,在課綱剛施行時,大學也尚未做好準備。這時候就要高中生開始準備學習歷程檔案,導致學生不知如何展現自己的學習軌跡。
- 與考招連動,無法實現完全自由探索︰
因為學習歷程檔案會和考招有關,除了自己興趣的探索,還要考慮到教授想看到怎樣的內容,造成學生在選修時有所顧慮。
- 網站的限制 (例如:時間、檔案大小)︰
多數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仍然在高三下才完成上傳,無法達到每學期固定紀錄學習狀況的效果。而且在期末這個時間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可能會跟段考重疊,造成學生準備得過於倉促。
三、造成學習歷程檔案現實難題背後的原因
(一) 政府與學生觀點不同
政府對學習歷程檔案的用意,是為了要協助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並選擇適合的校系;但是學生想要的,是有用的學習歷程檔案,以符應大學或社會的要求。
(二) 填鴨式教育
讓學生變成這樣是因為,學校教育還是偏向填鴨式教育,在這樣的體制下成長的高中生們,突然被要求要多元發展、自主學習,會讓多數高中生感到迷惘。大多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時間被課程填滿了,沒有多少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學習的方向幾乎都是學校與老師規定,在這個情況下,學生常常缺乏自己尋找學習資源的能力,也不著重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志向,當然較難寫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
有些學校所屬縣市的教育局會要求校內平均每位同學都要上傳到指定件數,本來學習歷程檔案的用意是要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不過到後來卻變成為了要通過學校的標準而每一項學科都要上傳,還增加了學生的壓力。新課綱要求任課老師必須認證同學的課程學習成果,而有些老師因為不清楚認證的範圍,所以會嚴格把關,如果學生寫得不好,可能還會反覆退件與修正,這樣子會造成老師的過度介入,可能會影響作品的真實性。
(三) 升學主義
因為重視升學的社會風氣,有家長把學習歷程檔案視為升學工具,而產生了補習班和營隊將學習歷程商品化,或強迫學生投搞小論文等問題。
(四) 少子化
最近少子化越來越嚴重,比較這30年的變化,高中生人數減少 24.6%,大專院校數卻增加 26.7%,所以大學必須努力抓住每個高中畢業生,最後造成就算不符系上需求的學生 還是得收的情形,少子化已導致大學端招生的困難。
|
1990年 |
2019年 |
變化幅度 |
應屆高中畢業生人數 |
36.1萬人 |
27.3萬人 |
減少24.6% |
大專院校總數 |
120所 |
152所 |
增加26.7% |
四、理想與現實能否兩者兼顧?
(一) 主管機關與網站改善
- 網站限制問題︰
上傳容量增大,延長上傳時間,學生才能更好呈現自己的自主學習,也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製作檔案。不過這個已經有得到改善了,文件從一開始的2MB增加為4MB;影音檔從5MB增加為10MB。
- 檔案丟失︰
將「321備份」原則,視為基本要求,避免檔案再次遺失。321備份原則是:至少3份備份,分別存在兩種不同儲存媒體,至少一份在異地保存。
(二)師長減少干涉檔案內容
在剛開始推出學習歷程檔案時,師長會將學習歷程當作是老師負責的內容之一,所以會仔細審查內容與品質,但後來政府表示,師長只需確認檔案真實性,是否符合老師學科內容就好,讓學生為檔案的內容與品質負責。
(三)減少城鄉差距
政府應確實提供選修課程或跨校修習課程,讓資源稍微平衡一點。還有透過教師研習或其他途徑來增加教師面對學習歷程的準備度,這同時也幫助學生更了解學習歷程檔案。
(四) 開啟大學端與高中端對話
之前台北市松山高中與教育部共同合作,讓大學端直接與高中端對話,實際了解目前高中課程現況。也可以開放一些不收費的營隊,給予迷網的高中生一些指引,這樣又能夠幫助經濟上較弱勢的學生。
肆、結論
一、 解決困難不能只是制度上的改革
我們發現學習歷程檔案的議題可以總括為兩個觀點的爭論,一是學生個人發展的理想,一是分數掛帥升學主義的現實。
透過這次的研究,我們認為在第二子題「學習歷程檔案遭遇的困難」其實是源自於分數掛帥的升學主義,如果還用這些說法來反對學習歷程檔案,那就會維持大學每年有10%的大一生想要申請轉系,或70%上班族認為大學唸的科系(理想)到工作上(現實)是學非所用的現象。因此我們覺得如果可以提早發現並培養自己的興趣,然後做升學或工作的選擇,才能減少錯誤的選擇與代價。就像我們藉由參加數位閱讀競賽,對於高中升學與社會議題都有更多的了解,更豐富自己學習的管道。
二、未來我們還想研究...
如果可以,我們想要實際聽聽不同的高中生的意見,除了申請入學生,還有不需用到學習歷程檔案的繁星生、分科測驗生,或者是志向不明確的學生跟志向明確學生之間的比較。另外在學科程度差異的高中裡,老師們是否也會有不同的意見。甚至有機會還可以對比一下國外的教育制度,有沒有甚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三、本結論可能的限制
- 未實際訪問高中生的看法,不知道高中生真實的想法。
- 不同類型的學生也應該適合不同類型的升學模式,例如繁星徵選就不會看學習歷程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