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的文件,塑膠微粒是<5mm的塑膠物質,而塑膠微粒是由是由保特瓶、塑膠袋等等的塑膠物質經由裂解後產生。所謂的裂解,是指塑膠經經紫外線長期照射後,形成的小於<1mm塑膠微粒的歷程。
塑膠微粒,會經由三個管道進入人體,包含:1.生物攝取:經水中生物攝取,進行生物累積和生物放大作用;2.水循環:在水中的塑膠微粒經蒸發後進入大氣,並降水,重複此循環;3.有些在水中的塑膠微粒,經蒸發進入空氣中,而人類呼吸空氣時可能攝入。
我們將上述的歷程,整理成以下的流程:
根據我們的探究,有幾個不同單位,都對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行評估,這些不同的評估結果整理如下:
研究單位 |
研究內容 |
評估結果 |
WHO |
評估塑膠微粒對人類健康的風險,但數據不足,所以不確定對人類的風險。 |
無法確認 |
2019年發表的〈全球塑膠大災難〉(The Global Plastic Calamity)報告 |
引起了更高程度的發育異常與各種疾病,包括降低生殖能力、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與其他腦部相關的認知問題等。 |
會影響 |
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於2019年的報告 |
人體接觸或吸收塑膠微粒的主要途徑分為三種:飲食或飲水、呼吸吸入以及使用化妝品時皮膚接觸。關於以下各途徑所分別佔有的攝入比例,礙於現階段相關數據及研究的不足,還無法進行比較與評估。 |
無法確認 |
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於 2016 年的報告 |
只有尺寸小於 150 微米的顆粒才會通過腸壁上皮而導致可能的毒性,而其中只有小於1.5微米的顆粒可以進入體內循環至其他器官。 |
會影響 |
整理上述資料提到關於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有部分實驗指出塑膠微粒真的會影響到人類的健康,但多數的報告則是提出目前對人體的研究數據不足,尚無法有定論。但我們認為,無論是否影響人體,塑膠微粒本就不應該要出現在環境當中,也不該在食物鏈中循環,以致影響生態,更多方影響人類,因此,我們贊成WHO說的:「塑膠不屬於環境」。
接下來,我們將眼光回到生活周邊,希望能了解臺南週邊環境受塑膠微粒影響的評估,並將各單位調查的資料重點如下:
調查單位 |
資料重點 |
地點 |
臺南牡蠣產業發展協會 |
環團統計每年3.6萬至6萬顆保麗龍流失各地成為污染,這些保麗龍類的發泡塑膠,容易吸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再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 |
臺南沿海 |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
臺灣西南部的塑膠微粒含量最大, 4.00±3.64個/每平方公尺,而二仁溪的塑膠微粒含量更高達好幾倍。 |
臺灣西南、南部沿海 |
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於2019年的報告 |
人體接觸或吸收塑膠微粒的主要途徑分為三種:飲食或飲水、呼吸入以及使用化妝品時皮膚接觸。關於以下各途徑所分別佔有的攝入比例,礙於現階段相關數據及研究的不足,還無法進行比較與評估。 |
無法確認 |
臺南社大海灘廢棄物監測社 |
臺南市海灘垃圾以牡蠣浮棚養殖的「發泡塑膠」最多,還有塑膠袋及寶特瓶、瓶蓋、吸管等。 |
臺南海灘 |
在這些文獻中,可以發現臺南沿岸的塑膠微粒含量很高,而可怕的是,臺南是水產養殖的主要區,更是我們重要的海鮮食物來源地。而在環境中的微塑膠,多數都被排放到海裡,並透過「食物」回到人類身上,因此我們將探究焦點轉回到臺南沿海的食物類型。
承上,我們研究了臺南的海鮮食物,哪些種類的塑膠微粒含量最多,並整理如下表:
調查單位 |
資料重點 |
食物類別 |
赫爾約克醫學院和赫爾大學的研究人員 |
研究人員發現,在水中生物中,以軟體動物 (例如蛤仔、牡蠣和扇貝)的塑膠微粒含量最 高,尤其在亞洲沿海地區捕撈到的軟體動物 最受污染。 |
貽貝、牡蠣 、扇貝 |
臺中市立新光國民中學科展報告 |
節肢動物體內塑膠含量遠高於軟體動物。 |
鋸緣青蟹、文蛤 、白蝦 |
行政院主計處農林漁牧普查 |
前 15 種水產生物養繁殖情形,臺南養殖漁業主要以虱目魚、文蛤、吳郭魚、牡蠣、長腳大蝦、白蝦、石 斑魚為主。 |
|
根據上面整理的文獻調查,顯示牡蠣、扇貝、文蛤、白蝦、蟹等軟體動物與節肢動物的塑膠微粒含量最高,而且我們赫然發現在臺灣海鮮指南的「建議食用」海鮮清單中,出現許多塑膠微粒含量高的海鮮類型(例如:白蝦、文蛤、牡蠣……等),如果人們按照臺灣海鮮指南的建議食用海鮮,反而容易攝取入許多塑膠微粒。因此,我們得出結論是:人類既是塑膠微粒的「製造者」,也會經由各種管道食用過多不該是食物的塑膠微粒,即使是塑膠微粒對人類的影響尚無定論,但基於對於身體健康和環境安全的關心,我們仍然堅持「塑膠不應該存在於環境中」。
問題的根源既然出現在塑膠微粒,我們認為應該要將問題聚焦於「如何減少塑膠微粒?」,由它的來源開始下手,而不只著重在減少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只要減少塑膠微粒,它對人類的影響自然就會跟著減少,所以如何從製造者方面下手,是我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因此我們整理了各單位所提的具體策略如下:
單位 |
單位名稱 |
具體策略 |
政府單位 |
臺南市政府 |
補助牡蠣養殖蚵民使用改良式浮具,以達到取代保麗龍浮具之目標。 |
政府單位 |
臺南市政府 |
配合環保署限塑政策,臺南市飲料店禁用塑 膠一次用飲料杯,預計2023年10月1日起實施。 |
民間單位 |
綠色和平組織 |
將政府原先規劃2020年才要實施的柔珠禁售令期提前到2018年。 |
過前面的調查,我們發現,應該由減少塑膠微粒應該的來源開始下手,減少塑膠微粒,它對人類的影響就會跟著減少,所以如何從製造者方面下手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塑膠微粒主要來自於人類所產出。雖然有些研究認為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危害仍無法確認,但而我們認為無論是否已經確定,基於健康及環保意識,塑膠微粒都不應該存在於環境中。
我們不應該只著重在發現哪種海鮮塑膠微粒含量高,就去禁止食用或養殖它,也不該一直探討它對人類的影響,而是從它的源頭去探討,該如何減少海洋塑膠微粒才是根本。我們認為無論是否影響人體,塑膠微粒本就不該出現在環境當中,也不該在食物鏈中循環,影響生態,進而影響人類,就像WHO說的「塑膠不屬於環境」。
因應策略如下:
- 減少塑膠微粒產生:臺南市政府推出環保漁具補助及即將實施的禁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環團促進政府提早實施「柔珠禁令」。
- 清理已產生的塑膠微粒:淨攤。
- 提高民眾環保意識:此作為才能落實減量。
- 鼓勵推廣漁民使用環保漁具。
- 推出「友善環境漁業標章」,讓使用者選擇更環保方式所生產的海鮮,標章說明養殖過程所用的環保漁具,並提出生產履歷。如此,消費者願意以更高的價格做環保,也能提高漁民獲得利潤。。
- 將研究成果做成懶人包,於社群媒體推廣。
- 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亦不是短時間能改變,需要依賴教育及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