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主要發現
一、認識排灣族及魯凱族
排灣族和魯凱族主要分布在臺灣的中央山脈南段、海岸山脈南段,縣市為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兩個族都有貴族制度,社會階級嚴格,主要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等階級,會影響到家屋的形式。排灣族為兩性平等的長嗣繼承制度,強調家族的傳承與責任;魯凱族為父系社會,長男才能繼承家產。
二、排灣族及魯凱族的家屋有什麼功能?
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可以安全、舒適的居住,部分空間可以進行社交、工作製造、儲藏。女性生產時,家屋內部會完全成為女性的空間。兩族過去都採用「室內葬」,這個家的人過世後會葬在家裡,所以地板下的空間就是墳墓。受到族群影響,也會作為不同年齡層的集會所。頭目的家屋前庭有石砌平臺,會當作集會用的司令臺。教育方面,教育部國教署辦理「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在學校蓋家屋,打造專屬民族文化課程的學習場域,營造具文化意涵的校園環境,深化原住民族教育。
三、排灣族及魯凱族的家屋是怎麼建造的?
主要材料有石板、木材、竹子、茅草或土坯。北排灣、中排灣地區,牆砌、庭院、屋頂全部以石板建造;南排灣、東排灣地區,則會以木板或石板為牆面,屋頂全部覆蓋茅草。北屏東的排灣族採用凹陷式地基,先選好建地,將地基向下挖深,再鋪上石板當作地板。西屏東的排灣族和魯凱族採用平地式地基,將泥土鋪平,從地面向上蓋牆面。
四、這些家屋哪裡不一樣?有什麼特別?
平民的家屋比較簡單樸素,主要分為寢室與廚房。貴族、頭目的家屋比較大、華麗,分區比較多,樑柱上面會刻裝飾以及祖先與神明的雕像,也會擺放陶壺、狩獵器具等。外觀的結構會因為取得的材料、建造的方式而有所不同,例如東排灣因為當地有特別的卵石,所以用來做牆面或牆基底座。
五、為什麼「家屋」很重要?
「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單位,家屋與家名是家的物質基礎與象徵,代表聚居生活的部落形態。屋內柱子刻有祖先的雕像,可以呈現祖先的尊貴與與光榮的過去。族人在家屋中走過生命歷程,有了現代與過去的連結,讓原住民族文化資產更容易保存、家屋更容易重建。
肆、結論
一、 家屋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家」
我們在學校的文化課程有稍微學過家屋的知識,這次參加探究比賽,我們想深入探討「為什麼排灣族及魯凱族要有家屋」,來更了解自己的文化。我們覺得先認識兩個族群的背景知識,會更容易看懂其他資料內容,再依序了解家屋的用途、材料、建造方式,比較不同的地方。最後可以發現家屋的重要性,就能回答我們的主題。
排灣族和魯凱族主要分布在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兩個族都有貴族制度,社會階級嚴格,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等,會影響到家屋的形式。排灣族為兩性平等的長嗣繼承制度,強調家族的傳承與責任;魯凱族為父系社會,長男才能繼承家產。
家屋首先要能安全、舒適的居住,也會當作社交、集會、工作、儲藏、女性生產、埋葬的空間。為了打造專屬民族文化課程的學習環境,加強原住民族教育,教育部國教署有辦理「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我們學校的家屋就是這樣蓋的。
屏東縣獅子鄉丹路國小家屋-內部雕刻陳設
圖片來源:學校教師攝影
家屋的材料有石板、木材、竹子、茅草或土坯,我們發現最主要的差異,北排灣、中排灣全部都是以石板建造,南排灣、東排灣會以木板或石板為牆面,屋頂全部覆蓋茅草。北屏東的排灣族採用凹陷式地基,西屏東的排灣族和魯凱族採用平地式地基。
屏東縣獅子鄉丹路國小家屋-屬南排灣文化,屋頂以茅草為材料
圖片來源:學校教師攝影
除了文字,我們也從照片中看到,平民的家屋比較簡單樸素,主要為寢室與廚房;貴族、頭目的家屋比較大也比較華麗,會刻裝飾與雕像,也會擺放陶壺、狩獵器具等。總結來說,家屋的外觀結構會因為材料、建造方式、社會階級而有不同。(詳細圖片內容可上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網站瀏覽。)
資料中有說明,對族人而言,「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單位,代表聚居生活的部落形態,也呈現祖先的歷史。經過這些資料的整理,我們認為家屋存在有以下原因──家屋就是居住的空間,呈現族人生活的痕跡,也顯示出階級地位。作為家的象徵,可以記錄祖先的經歷,讓人們與家族有精神上的連結,會記得回家。培養守護家園、傳承文化的責任心,可以幫助保存原住民族文化資產。
在過去,或許很多人覺得家屋只是老一輩人生活的地方,但透過這次探究,我們才理解到,它其實是一座活生生的「歷史教室」,承載著族群的故事與價值。當我們看到貴族家屋上刻畫的祖先圖騰,理解到它代表的不只是裝飾,而是傳承的象徵時,我們開始對「家」這個概念有了更深的體會。它不只是提供遮風避雨的地方,更是一種身份認同的核心。
另外,我們也發現到家屋正在快速消失,部分部落的傳統家屋已經因為現代化的建築取代,只剩下照片和回憶。這讓我們開始思考:如果我們不去記錄、不去學習,這些珍貴的文化會不會真的消失?過去,我們可能認為文化保存是長輩們的責任,但現在我們明白,它其實也是我們每個族人的責任。我們不一定要親手蓋一座家屋,但我們可以學習、分享、讓更多人認識它,讓這份文化得以延續。
二、本次探究的省思
我們發現,關於家屋的建造方式,可能是網路的資料比較少,或者我們沒有更仔細的找,所以比較不完整,整理上也比較困難。雖然沒有影響我們的結論太大,但是當初我們有在架構圖中列出這個小標題,代表我們覺得應該是要找到的,所以會覺得有些可惜。另外,有些資料的內容比較難理解,如果沒有老師幫忙解釋,很容易搞錯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