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主要發現
一、為什麼會有禮義廉恥?
在評斷學校有沒有必要掛「禮義廉恥」之前,我們必須先清楚什麼是禮義廉恥。從《管子.牧民篇》的解釋,我們發現禮義廉恥古代是用來提醒、約束人民不要超過自己的本分。
民國28年教育部將禮義廉恥訂為各校共通校訓,並賦與新的意義。禮是指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指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指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指切切實實的覺悟。我們從苗栗縣公館國中參考新加坡公立培群學校製作的雙語迎門標語──禮courtesy、義justice、廉honesty、恥honour──就能知道現在學校推廣的禮義廉恥,重在個人德行、品格的修養。
二、學校為什麼會有禮義廉恥的標語?
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標語吧!根據維基百科、教育部國語辭典的定義,標語、口號,指的是容易記憶的格言或宣傳句子,通常語句簡短、精鍊、意義明顯。其功能是為了將多數人引向一個目標。比方說,「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就是用來宣導交通安全的重要。
胡毓洋(2004:5-6)的研究指出,標語在學校中有提醒學生遵守規範的目的與功能。因為「禮義廉恥」常被忘掉,所以才必須像大紅燈籠一樣高高掛著。
三、媒體怎麼報導學校掛置禮義廉恥這個議題?
根據我們查詢的新聞報導,有關學校掛回禮義廉恥標語的議題,意見沓雜、莫衷一是,於是我們透過六頂思考帽作者提出的「PMI三面分析」,分別就正面評價、負面評價及其他(原文直譯為趣味面)進行討論。
(一) 正面
持正面肯定學校掛回禮義廉恥的意見,大多希望學校品德教育能透過「由形入心」的方式,發揮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將禮義廉恥中心意涵深植人心。
(二)負面
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學校應當推行禮義廉恥,但不能單靠懸掛牌匾,還是需要從學校、家庭生活教育落實,培養孩子正確的觀念。
(三)趣味面
我們發現,苗栗縣蟠桃國小將嚴肅的教條式校訓,化身為時尚美感的裝置藝術。我們認為,透過趣味化的宣導,或許更能引起小學生的關注。
四、我們怎麼看學校掛置禮義廉恥這個議題?
我們透過思考帽作者提出的「ORID/4F」四個層次提問進行討論,並梳理出以下觀點。
- O客觀事實:在臺灣,我們到處都可看到禮義廉恥的標語高高掛在校園中,但學生對於這些標語經常視若無睹。
- R主觀感受:雖然我們發現新加坡的學校會鄭重介紹禮義廉恥的校訓,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大人們推崇的禮義廉恥精神,自己是否真能做到? 若不能以身作則,標語的存在很難有效影響學生的行為。
- I詮釋與分析:禮義廉恥價值觀應該要從小建立,不能單靠懸掛匾額灌輸,必須從學校和家庭生活教育共同落實,培養孩子正確的觀念。
- D選擇與行動:既然四維文化淵源深遠,那麼就必須從環境營造和教育同時著手。如果學校掛置了禮義廉恥的標語,就應該透過課程讓學生知道禮義廉恥的含義,並結合校園生活進行實踐,不然標語的懸掛也只是徒具形式,難以真正發揮其教育意義了。
肆、結論
一、 掛置禮義廉恥標語需要吸引學生關注
透過這次的探究,我們發現禮義廉恥是做人處事的重要道德準繩,多數人都肯定學校推廣禮義廉恥的精神, 也期許標語能幫助學生形塑正向的價值觀,成為對自己負責的人。我們認為,標語的存在本身並不足夠,關鍵在於讓學生真正了解其意義,並搭配實踐。此外,掛置的標語也應採取更具吸引力的形式,才能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我們對未來探究的期許
大部分媒體在報導這個議題時,焦點多放在政治人物,且通常和選舉或政策爭議有關,鮮少探討品德教育的實際情況。因此,我們建議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可以透過訪問師長和同學,或是發放問卷的方式,更全面的搜集學校成員的看法,讓我們對標語所產生的品德教育成效,能有更近一步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