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好了沒 — 國小生適合打躲避球嗎?

學校:基隆市安樂區建德國民小學
作者:陳緯真許淇媗張宥羚馮麗璘
指導老師:張思涵陳昇暉

摘要

為了釐清躲避球運動在國小體育課程中的爭議,我們研究小學健康與體育課本,了解在課綱中國小生應具備之體育能力。並梳理躲避球在台灣發展的歷史,漸漸發現躲避球在教育上的價值,最後,藉由整理躲避球的常見爭議,呈現躲避球理想課程與實踐上的落差。總結來說,若能徹底落實躲避球的訓練課程,國小生能從打躲避球的過程中學習到重要的競技體育技巧,是適合打躲避球的。

壹、可以不打躲避嗎?拜託!

  國小生活中經常有打躲避球的機會。對運動選手來說,躲避球可能只是一個很好玩的遊戲,但對我們部份的人而言,躲避球是「運動殺手」,我們像是拳擊選手的沙包,只能被打。就算被打到哭,也沒有任何人幫你伸張正義。不可以亂打人的規則,為什麼到球場上就消失了呢?打躲避球時,有些人總是一打到人,就得意洋洋地幸災樂禍,不懂得體諒被打的同學的心情,而且有時還會特別針對某個人攻擊,很不友善。
  師長告訴我們,不要使用暴力,不可以用東西攻擊人,但是學校卻可以玩躲避球,玩躲避球不就是用球攻擊人嗎?還是,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年紀還小,不擅長控制情緒和行為,才使得玩躲避球這麼危險呢?讓國小生玩躲避球,是不是一件危險的事呢?這件事情讓我們覺得既矛盾又好奇,決定深入研究「躲避球」,了解國小生是不是真的適合玩躲避球。

貳、探究架構

  雖然六年級的我們因躲避球傷心了很多次,但是還是想要屏除對它的偏見, 從躲避球的「歷史」開始重新認識它。另外,根據最初的假設,我們討厭躲避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體能、技巧不佳造成的。因此,我們也想了解國小生應該要具備哪些體育能力。在研究健體課本後,我們發現課本中也有「躲避球」的教學課程,可見得師長們認同躲避球存在的價值。我們也進一步透過網路搜尋,了解躲避球在競技體育活動的價值。最後,為了讓跟我們有一樣痛苦的人們不再誤解躲避球,我們以闡述爭議的方式,澄清關於躲避球的種種誤解。
一、探究子題
(一)穿越時空打躲避
(二)國小生體能點點名
(三)躲避球的「CP值」高不高?
(四)這個有爭議!

榮譽

「113年度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國小B組優等

類別

113年度/國小

標籤

運動、體育

轉載分享

二、探究架構圖

參、主要發現

一、穿越時空打躲避
(一)飄洋過海的躲避球
  躲避球起源於英國,隨著歐洲移民而盛行於美國。1910年由留美歸國學人傳入日本。1913年被列入日本學校體育教材。
  可以多人同時玩耍,同時兼具趣味與教育意義的躲避球,很快受到歡迎。台灣日治時代時躲避球已列入國小體育課程。民國39年前後,溫兆宗教授以北部學校為主,開始推廣這項具經濟實惠、簡單易學等優點的運動。
  民國41年開始在新竹市舉辦第一屆國民小學躲避球錦標賽。嘉義市陳良島校長因應時宜,在民國80年時,將躲避球規則由25人制修改為20人制。
  不過,熱愛躲避球的人們始終思考,要如何精進這個運動,1985年日本醫學博士西山逸成,參考日本躲避球規則,創制12人制躲避球。之後,民國82年,台北縣黃金淵校長,黃神祐老師,邱逸仁老師,溫展洪教授,應為日本邀請,前往日本考察,引進12人制躲避球規則。
  現在,躲避球依舊在日本、台灣、香港和南韓等地流行著。
(二)從課本偷看躲避球
  我們一本本翻閱電子書,才發現躲避球不是現在國小一定要上的課。教育部體育署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規定,小學生需要學習的運動類型有三大項,包括挑戰型、競爭型和表現型運動,學生只要在體育課中學習到這三大類型就可以,並未規定躲避球列為必修課程。例如,在競爭類型運動中有網球、羽球、籃球,躲避球,老師可以自行選擇教網球、羽球或籃球,不一定要教躲避球。
  而且,根據我們查詢國小一到六年級健康與體育課本(以康軒版為例),每一冊都有「球類」的學習內容,低年級以丟、拋、滾等球類體能遊戲為主。中高年級開始加入更多球類競技課程。以課程比例來說,最常出現的是「籃球」,共四課,第二是「排球」、「羽球」各三課,第三是「桌球」、和「躲避球」共兩節課。
球類課程 課數
1 籃球 4節
2 排球、羽球 各3節
3 桌球、躲避球 各2節
4 其他球類(樂樂棒球、足球、足壘球) 各1節

  我們回想國小六年來的體育課,覺得跟其他球類比起來,打躲避球的機會還滿多的,細想原因,可能因為是因為是代課老師來上課的緣故,在同學起鬨要求要打躲避的時候,老師通常會同意。
  即使我們對躲避球有諸多疑慮,但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民國113年時,躲避球依然有舉辦比賽,例如新北市體育協會和中華民國躲避球協會在113年6月27-30日舉辦全國性的躲避球比賽。可見雖然躲避球現在仍是飽受爭議的運動,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但至今仍然盛行。
二、國小體能點點名
  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領域的各階段學習重點可分為認知、情意、技能、行為四大類別。第一至第三階段(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習內容的主題中,與躲避球相關的有:
  1. 安全生活與運動防護
  2. 群體健康與運動參與
  3. 競爭類型運動-陣地攻守型球類運動、標的性球類運動
  由學習內容可知,國小生要學會在運動時:
  1. 安全保護自己的方法與知識
  2. 走、跑、跳與投擲遊戲
  3. 陣地防守性球類運動相關的簡易拍、拋、接、擲、傳、滾及踢、控、停之手眼、手腳動作協調、力量及準確性控球動作。陣地攻守性球類運動相關的拍球、拋接球、傳 接球、擲球及踢球、帶球、追逐球、停球之時間、空間及人與人、人與球關係攻防概念。陣地攻守性球類運動基本動作及基礎戰術。
  而體育課的最終目標,是要教會孩子:
  1. 培養運動習慣,比教會運動技巧重要。從樂趣出發,建立目標、給予獎勵。
  2. 學習運動家精神,比贏得比賽重要。
  3. 團隊合作比個人英雄重要。
  4. 希望孩子透過體育課的學習,成為一個肯定自己、欣賞別人,有能力溝通、合作且生活得很好的人。
  根據以上資料,國小生必須要學會安全運動的方法、打球的動作技巧、團隊戰術和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三、躲避球的CP值高不高?
  躲避球因時代變遷及少子化現象而被冠上「霸凌」的污名,所以許多人努力正向提倡此活動,導正錯誤的價值觀,讓小朋友瞭解躲避球是強調團隊活動、攻守防禦、策略性思考的運動,回歸躲避球傳遞的正面能量。
   以下歸納打躲避球的正面價值與意義:
  1. 具有刺激感和趣味性,符合國小學童的興趣。
  2. 是全身運動,可以提升學童體育技能:躲避球能訓練小朋友的反應時間、動作時間、速度性投擲運動、訓練身體的敏捷度、投擲技巧,也可訓練頭腦及手部力度的控制、眼跟手部的協調、手部是否可投擲至眼睛目標的位置、耐性及情緒管理。
  3. 能增進學童團隊合作的能力:新式躲避球比舊式躲避球更能夠兼顧球員的獨立自主性跟團隊的運動精神。
  4. 學習各種戰術運用與思維方式。
  5. 適合不同年齡層與性別,規則簡單,容易上手。
四、這個有爭議!
被球打到很痛!體育課為什麼要鼓勵同學互打?會不會造成霸凌問題?

  許多教育專家批評,玩躲避球根本是合法霸凌,他們表示躲避球會增加欺壓感,遊戲裡面的玩家,必須要把球往別的玩家身上砸,教育學者表示,要求小朋友用球丟向其他學生,這是不恰當的。目前在美國紐約州新罕布夏州,還有加拿大的BC省,都有許多學校開始禁止躲避球。
  國小體育課打躲避球是台灣人的集體記憶,但這項運動往往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並非所有人皆能在過程中獲得滿足,有些學童在比賽中成為人型標靶,究竟躲避球是不是「恐懼的運動」、「合法的霸凌」,近來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

針對爭議,我們的建議:
(一)按照正規賽制打,禁止頭臉攻擊與肢體、言語挑釁
  躲避球是少見「直接攻擊人體」的活動,近年來,除了賽制有變動,對身體安全多些保護外,躲避球用球的材料,也更新到較為柔軟的素材,這點需要老師進修後,督促學校換新球。
  1980年後,教育單位為了保護學生,不僅將硬式躲避球變換成軟式泡棉飛盤及軟皮球,也禁止躲避球碰觸頭部。躲避球有攻守轉換、團隊合作和策略安排,不僅可為日後接觸足球和籃球打基礎;而閃避和正面接球動接球動作,可培養孩子自我評估以及判斷的能力。
(二)尊重學生的選擇,提供替代活動
  並非所有學生都適應或喜歡這種打在身上會造成疼痛的競技活動,因此,應該保障學生選擇不參加的權利,並提供合理的替代活動,提供相同類型的競技活動供學生選擇,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體育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三)營造正向運動環境,避免負面氛圍
  老師要積極營造正向、尊重的運動環境,不忽視學生的感受。具體做法包括:
  1. 鼓勵公平競爭與團隊合作,避免個別學生遭受過度針對。
  2. 適時關心學生的情緒與感受,如果學生因為害怕或受挫而影響參與意願,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支持。
  3. 強調技術與策略的學習,讓學生理解躲避球的戰術層面,而不只是以「擊中對手」為目的,以減少可能的對立情緒。
還有一個爭議是:打躲避球時,我都拿不到球,只能被打或呆呆站著等,都沒有運動到。

  打躲避球的時候,會發生部分學生經常處於被動的狀態,既拿不到球,所站的位子也較少需要閃避,對於這些學生而言,打躲避球的運動量有限,難以真正參與這項活動。
  根據前台灣躲避球代表隊球員李承安說明,新式躲避球強調掌握球權而非一味淘汰對手,透過合理節奏與多元戰術提升勝率。比賽中應以穩定的「正術」為主,輔以迷惑對手的「奇術」,但避免戰法失序。場上應警惕中線兩側的「百慕達三角洲」與死球區,避免陷入被動。進攻上,助跑衝刺與快速傳導能增加威脅力;攔截則重在干擾對手傳球節奏而非貪功冒進。此外,強調團隊配合與攻守流暢性,藉由做球、夾擊與默契進攻,才能真正掌握比賽節奏、創造致勝契機。
  新式躲避球比舊式躲避球更能夠兼顧球員的獨立自主性跟團隊的運動精神,新規則的改變對於運動的安全維護,也更重視了。新式躲避球的比賽規則由清楚示範各項基本動作,包括擲球動作與接球,最後進而陪析各種積極進攻的戰術與戰略運用以及技能評量。
  由以上說明可得知,躲避球是一種需要頭腦靈活、觀察力強,強調團隊精神,具有全局觀念的運動,並不是我們一直認為的「打」與「躲」而已。

針對第二個爭議,我們的建議:

  體育課時確實教育學生相關技巧和策略,而非放任學生自行打球。若學生覺得自己沒有真正參與到這項活動,就表示對躲避球的基礎認知不足,應該要加強學生對躲避球的知識,在場上時,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使用學到的技巧,使每個學生盡量運用所學來打躲避球,學生就不會成為場上的「客人」。

肆、結論

一、 用躲避球練功夫
  國小生必須要學會安全運動的方法、打球的動作技巧和團隊戰術。從課本中我們得知,躲避球課程可以培養我們學會手眼、手腳動作協調、力量及準確性控球動作的能力。
二、 好遊戲,大家玩
  現在,躲避球依然是日本,台灣,香港和南韓等地流行的運動,由此可知躲避球雖然有危險性,但仍然是很普遍的活動,並不一定要嚴禁。
三、技巧是最好的防禦!
  躲避球屬於全身運動,可以有效提升體育技能。為了避免傷害,學生必須學習保護身體的各項知識與技巧。
四、從爭議中成長
  根據我們的調查,最主要的爭議有二,鼓勵同學互打的躲避球,可能會造成霸凌問題;以及部分學生在躲避球賽中無參與感的問題。針對以上兩個爭議,希望能夠在良好的體育課程與環境下,獲得根本的解決。
  1. 體育課安排球類運動以課本為基礎,一學期安排多種球類運動。
  2. 打躲避球時以軟式泡棉飛盤及軟式皮球進行。
  3. 體育課時確實教育學生相關技巧和策略,而非放任學生自行打球。
  4. 按照正規賽制打,禁止頭臉攻擊與肢體及言語挑釁。
五、未來我們還想研究……
  我們從這次線上閱讀專題探究得知,很多事並不是表面看起來這樣。如果不是秉持探究的精神,花費許多時間精神去理解躲避球,我們很有可能會像許多大人一樣,直到長大之後,還對躲避球懷有心結。其實,很多身邊令我們不舒服、感覺很不好的事情,也許都有其背景原因。根據這樣的想法,我們想要深入研究「刻板印象」、「偏見」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覺察自己的感受,勇敢對生活中的事件提出異議,並且主動的去理解,進一步以行動讓我們存在的世界更加美好,這是我們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伍、參考資料

  1. 天才領袖(2016-06-05):研究:體適能越強,功課越好
  2. 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2015-12-31):核心素養
  3. 親子天下(2018-09-13):體育課該教會孩子什麼?
  4. 親子天下-【校園冷知識之10】為什麼小學體育課要上躲避球?(2019-10-17):
  5. 教育百科(2024-04-30):詞條名稱:躲避球
  6. 新竹市體育會躲避球委員會(2012-12-25):臺灣躲避球運動的由來與歷史
  7. 中國香港躲避球總會(2024-05-07):閃避球介紹
  8. 康軒教育雲(2024):康軒數位高手
  9. 中華民國躲避球協會(2024-10-24):最新消息
  10. 雲林縣政府(2019-11-10):2019豐泰文教盃亞洲躲避球錦標賽11月9、10日將於雲林縣立體育館舉行
  11. pnl(2024-4-30):閃避球】|Dodgeball|日本新興運動​
  12. yahoo!新聞(2021-01-02):躲避球第一傷害 他一勞永逸解決
  13. 愛學網 播放影片 - NAER(2024):新式躲避球
  14. 高雄市躲避球委員會(2022-03-24):最新消息
  15. 新竹市八十六學年度辦理市長盃十二人制躲避球賽實施計畫(2024-03-12):
  16. 2023 新北市運動樂活系列活動中小學躲避球錦標賽實施計畫(2023):
  17. 五股國中(2021):新式躲避球
  18. TNLmediagene(2015-09-11):廢了「合法霸凌」的躲避球,台灣的足球就會比較好嗎?
  19. babyhome(2008-05-08):有小孩因為打躲避球而受傷的嗎?為什麼教育部不制止呢?
  20. 三立新聞網(2015-09-11):合法霸凌?躲避球可名正言順「欺負弱小」 網友建議廢掉
  21. 華視新聞(2019-06-23):玩躲避球變相霸凌? 美.加學校禁止
  22. 媽咪拜(2021-05-11):躲避球爭議/直接攻擊人體,難道不是合理霸凌現場?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