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主要發現
一、臺灣街道招牌的的演變與特色
(一)臺灣街道招牌演變的歷史緣由
早期臺灣的街道招牌文化主要受到日本殖民影響,日本人把招牌與商標的概念引進至臺灣,二戰後臺灣追求經濟發展,以快速實惠為主,隨著技術進步,街道招牌越來越多樣化。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店家為吸引顧客製作越來越大的招牌,強行進入你我的視線中,於是在1990年代開始出現要求招牌加以管制的聲音,規範大小或形式統一,城市都更或商圈再造計畫即是例子,雖使街道招牌「規格化」,但也失去獨特性的特色。
(二)臺灣街道招牌的設計特色
1、從手寫到科技
招牌上的字體隨著時代可以簡單分為:手寫創作、印刷字帖、電腦字型三種。早期常用的字體包括劉體楷書、水河體,為了方便書寫或是客製化,也會有異體字,又因為是手寫會有誤差,造就了許多變化。70年代開始出現印刷字帖,使得楷書成為當時招牌最大量使用的字型。自電腦割字出現後,字體有了更多元的選擇,有許多手寫的創意,或是大玩諧音梗,加上當今社會多元,街道招牌上也呈現多國語言,甚至能夠看見原住民及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文字,街道招牌風景也變得更加國際化。
圖1 劉體楷書。
圖片出處:
就是字股份有限公司
圖2 水河體。
圖片出處:
宮原眼科
圖3 屏東市區的手寫招牌及70年代壓克力立體字招牌。
圖片出處:作者自攝
2、吸睛三原色:紅、綠、藍
在顏色選用上,早期因技術關係,顏色選擇上較為簡單而樸實。經濟起飛後的共通點則是「又大又搶眼」。店家為引起消費者注意,選色多用鮮明、誇張的顏色或是以直覺的感受選色,RGB三色(紅、綠、藍)更是臺灣傳統市場的主要選色。且店家為了盡可能把資訊傳遞給路人,會將版面的空間效益做最大化,使用高純度色彩,或是偏愛極度誇張、飽和搶眼的色彩,使視覺效果呈現豐富活力的感受。但也因為商家招牌選色各自獨立,彼此間並無協調搭配,所以在視覺效果上也會顯得凌亂,但也有人認為這形成臺灣招牌獨有特色之一,讓人感到親切。
圖4 屏東夜市的招牌,又大又搶眼,色彩飽滿。
圖片出處:作者自攝
二、臺灣街道招牌的法律規範
臺灣主要規範招牌的法律規範有:《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各縣市的廣告物管理自治條例,另外我們查到尚未通過立法的《景觀法》。我們發現前二者對街道招牌的要求首重「安全」二字,並未針對招牌配色、整體版面是否與區域特色相融等部分去加以規範。而《景觀法》是一個未通過的法案,2002年提出,2015立法失敗。《景觀法》的立法目的主要為維護環境景觀與生態,因此對於街道招牌廣告物有相關規範。
支持理由 |
反對理由 |
- 提升臺灣國際形象
- 提升整體生活環境的品質
- 補足原先關於自然法案的不足
|
- 建築師與景觀師的執業範圍劃分不均
- 影響土地開發利益
|
三、與日本、香港街道招牌的比較
(一)日本街道招牌特色--商業與人文調和
日本的街道招牌因法規規範及人民觀念,形成了招牌小、配色簡單、接近自然和街景整潔簡約等招牌特色,且日本在規畫招牌時,連帶街景一同規劃,由於整體街景是一同規劃的,所以招牌與建築配合度高、街景整潔舒適。
另外,日本在規劃街景時,將當地歷史、人文風景與民眾考量等一同納入規劃,使當地街景不但整潔美麗,還加入了配合在地的人文風景,提升生活品質時也成功提升了觀光業的發展。日本整潔和有序的招牌整治規範是值得臺灣借鏡與參考的對象之一。
圖5 日本街道招牌展現了人文與商業的結合創意
圖片出處:
pinterest
(一)香港街道招牌特色--自由放飛霓虹燈
香港街道招牌的特色主要為大量使用霓虹燈、方向大小不一、文字多且常有巨大招牌,以獨具創意、五光十色的燈影形成了廣為周知的香港璀璨夜景。造就此特色之形成,我們認為是因為早期香港的法規《建築物(規劃)規例》中只表明不得阻礙或危及他人或造成干擾,以及對於高度限制的規定。而此法規第II部對於伸出物的規範範圍也僅限於屋簷、飛簷和裝飾線條,皆未對於其大小、顏色、字體等做出規範。
然而,2011年開始實施的《建築物(小型工程)規例》「小型工程監管制度」,視大多數的大型招牌為違建,面臨被拆除的命運,香港霓虹燈招牌恐怕將走入歷史。
圖6 香港的招牌特色是霓虹燈招牌,框內有文字外加圖案,閃動造成動畫效果。
圖片出處:香港01
【港文化.霓虹招牌】 北魏真書.香港人的身分象徵
四、民眾怎麼看
(一)網路報導--正面?負面?
據網路報導上對臺灣招牌的文章敘述,店家為讓招牌能更加明顯、引人注意,招牌上的用色多用鮮豔、醒目的顏色,但由於大多數店家都這麼做,導致臺灣街景上會出現多種不同的元素,使街景看起來突兀不自然。加上不同形狀的招牌琳瑯滿目、彼此衝突的顏色搭配、不當或過度設計,使街景更加雜亂。所以在我們所蒐集的資料中,大多數對於街道招牌的看法是負面的。
(二)屏東市民不同世代的看法
根據我們設計的題組進行訪談調查,發現對於不同年代的招牌,受訪者中年組較喜歡舊時的招牌,因更加整潔樸素,老年組則較喜歡現代感的設計,主要是因為其用色較鮮艷,中年組則認為現代的招牌更有設計感但缺少統一性。
而關於招牌外型,受訪者皆認為臺灣招牌外型的多樣化,使視覺整體感被破壞。至於巨幅招牌,受訪者皆認為在視覺上更容易被觀察到,但不會因此而增加自身消費意願,且巨幅招牌會使街景不美觀。至於對於香港和日本招牌的看法,受訪者普遍認為香港招牌十分繁雜凌亂,日本則因為有尺寸大小有規範,使整個街景顯得有一種整體感,比較美觀。
以下是我們設計的調查題組:
● 題組一:同一個地點不同時期的照片比較
左圖是1970年代屏東地區新聞截圖,右圖則是2024年同一地點的GOOGLE街景圖
圖片出處:左圖出自華視懷舊頻道「1970年代屏東地區新聞」。右圖出自Google街景/屏東市
- 中年組喜歡舊時招牌,因更加整潔樸素。
- 老年組喜歡現代設計,因其用色較鮮艷。
- 中年組認為現代招牌更有設計感但缺少統一性。
● 題組二:多樣性的招牌外型的視覺感受
這兩張是屏東市區GOOGLE街景圖,呈現多樣性外型招牌及巨幅招牌。
圖片出處:均出自2024年5月的Google街景/屏東市
- 多樣性的招牌外型,破壞視覺整體感。
- 巨幅招牌,確實更容易被觀察到,但不會因此而增加消費意願。
- 巨幅招牌會使街景不美觀。
● 題組三:與其他國家招牌的比較──香港與日本
左圖是香港街道圖,右圖是日本街道圖。
圖片出處:左圖出自https://www.discoverhongkong.com/tc/explore/culture/hong-kong-iconic-neon-signs.html。右圖出自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0nNKr3
- 香港招牌十分繁雜凌亂。
- 日本因為有尺寸大小有規範,使整個街景顯得有整體感,比較美觀。
肆、結論
一、商業招牌與在地特色的兩難
(一)招牌使街景更美麗的原因
臺灣街道招牌因為受到殖民而有不同的韻味,有多樣化的文字版面和圖像,且自電腦割字出現後,字體有了更多元的選擇,街道的招牌風景也變得更加國際化。從現代的招牌設計來看,每個招牌都是用心設計過的,各具當代美感。雖然招牌樣式十分繁雜多樣化,但卻讓人感到親切,也富含獨一無二的本土特色。這是招牌使街景「美麗」的原因。
(二)招牌使街景更哀愁的原因
而使街景「哀愁」的原因,則主要是招牌設計從單一看都具有各自的美感,但由於使用的設計風格、形狀各不相同,反而使整個街景看起來十分雜亂。加上許多店家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周邊環境,常常因為太突兀而不自然。在顏色選用上,為引起消費者注意,選色多用鮮明、誇張的顏色,太刺激視覺。臺灣雖然有相關規範,但沒有得到比較好的效果。我們的受訪者也多認為招牌影響整體視覺感受,所蒐集到的網路資料也是負面意見比較多。
(三)哀愁多於美麗,建議立法規範
我們認為街道招牌是臺灣街景的哀愁,有些招牌富有設計感,但無法與街景融入,或是太過龐大而遮蔽自然景觀,法規以安全為主要考量,約束力不夠,導致招牌各自林立,造成雜亂的街道風景。但如果都規範成完全統一制式化,則又矯枉過正。但是像現在都沒有約束,也缺乏整體感,所以我們認為應該透過立法來規範招牌的建置,使其能與周邊景物融合,才能形成具有臺灣自己特色且豐富多樣的美麗街景。
二、未來我們還想研究......
我們所找的資料為國內觀點,除了日本和香港,尚未得知其他國家的觀點,且我們研究中有許多專業內容,可能會誤用其中內容,造成錯誤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