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主要發現
一、網路公審係蝦米?
(一) 網路公審定義
- 網路資訊工具使用:透過網路資訊工具,民眾當看見社會不公事情時,拍照或用文字描述放上各大社群網站,任由網友評論是與非,無形中對被公審者施加輿論壓力。
- 事件不斷發酵:網路公審是指一群人對某件事或人做出評論,可能原先只有少數人討論,但這就是整個公審的開端,會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利用網路便捷快速性質,肉搜當事人相關資料,一件事情接著一件被曝光,輿論發酵,風波最後越演越烈。
- 影響層面正反不一:雖然在台灣擁有言論自由,但那些言語往往是偏激的,可能使得對方心靈受到重創,甚至為此捨去性命。
(二)網路公審途徑
- 工具
- 社群平台:如ig、 fb
- 社交網絡:如line截圖
- 線上評論:如google評價
- 手法
- 肉搜:將受害者個人資料如姓名、住址、社群平台、學校,甚至是將其父母親姓名背景,全部公布到網路平台。
- 改圖:通常將受害者的照片,加上一些不當的文字, 即俗稱的「梗圖」。但這類的梗圖對受害者而言,無疑是傷口上撒鹽,一點都不有趣。更因為圖像比文字的傳播方便快速,也因此成了公審者喜愛用的方式。
- 文字辱罵:文字辱罵是最常見也是最基礎的,透過文字陳述批判當事者,讓受害者產生輿論的壓力。
二、網路公審為哪樁?
(一) 個人傾向
- 匿名特性:因為匿名,隱藏幕後的網路身份,除了增加平時未有的人際互動體驗,言論不需對他人負責,因而肆意貼文、評論。
- 聚合群眾力量:名義上的仗義,或是透過網路起鬨、湊熱鬧、尋求他人的認同與支持,產生群體的情感連結,如漣漪般產生更大波的輿論。
- 個人情感抒發:個人心情因素或是遇到不滿的事,透過網路替事情找個合理說法或責怪對象以抒發情緒。
(二) 大眾傾向
- 規模擴散原因
- 跟風與宣洩:有些人會接受未經查證的片面資訊,在貌似正義下參與評斷,以宣洩一己的「拔刀相助」情緒。
- 匿名暢所欲言:由於匿名特性,網路發表言論不需在意自己言行舉止的影響,以及別人對「我」的觀感,網路容易成為確認自我、證明自己的場域。得到的贊同或支持,會帶來被接納感,即使不被認同,也沒有人知道是誰。
- 伸張正義擴張:網民認為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過激的言論及行動是為了伸張正義、打抱不平,警惕行為不義之人,而產生做好事的莫名快感。
- 改變事實轉為另類暴力
網路公審可能在網友呈現片段式事實、情緒過當反應,從原本的改變事件,變為真實世界的傷害。如:受害者隱私權—住所、親友……等個資受到侵犯;「肉搜部隊」驅使網友發動圍剿等加害行為,對住處進行破壞,甚至寄出喪禮用品給受害者。
三、公審滲透面面觀
(一)網路公審對個人的影響
- 生理影響:網路公審引發的焦慮可能讓人難以入睡。長期處於壓力狀態則會導致食慾改變,如:厭食症、暴食症……等。
- 心理壓力:快速蔓延和網友的大量參與,往往導致當事人面臨網絡暴力和言語攻擊,承受巨大的壓力,不僅對身心造成傷害,長期接受負面公審會使受害者感到焦慮、自我懷疑,嚴重的話,可能影響他們的生活和未來發展。
- 人際影響:網路公審使受害者的名譽受損,造成不少心理創傷及壓力,進而導致在職場以及社交圈遭受孤立。
(二)網路公審對社會的影響
- 言論自由受限:很多人會因為害怕自己的言論受到批評而不敢發聲,造成言論自由受到限制。
- 法律邊界的挑戰:網路公審存在著許多灰色地帶,其中包括司法外審判、訊息的真偽性……等,使得法律規範模糊化。
- 社會風氣惡劣:網路公審的風氣使人們互相猜疑,進而造成社會分裂。
(三)網路公審兩面刃
網路訊息傳布廣泛且迅速,網路公審作用一方面提醒謹言慎行,另一面因為情緒太滿,不僅可能誤傷他人,衍生後續的散布個資、網路的言語騷擾與人身攻擊,影響層面寬廣。
四、面對公審有撇步
(一)被公審應對態度
- 冷靜理性:一旦成為網路公審的被害人,應保持冷靜,避免和網友對罵。
- 求助資源:壓力或自尊感無法承受,可以尋求法律或是心理方面等幫助,避免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在舉證對方時,應客觀陳述事實,提供有效證據。
(二)加強網路素養
- 學習區辨事實與觀點:遇到事件保持客觀的態度,不情緒化反應,應利用批判性思考去判斷、分析事件的真實性。
- 培養媒體素養:加強網路使用知能,媒體素養也是不可或缺,從中學習如何評估媒體內容,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加強教育與宣導
網路環境與公審文化日益增長,網路素養更顯得重要,學校及民間機構可以提供相關課程、演講宣導,透過這些策略傳播知識,讓每個人具備自主且批判性解讀資訊的能力、熟練地運用網路取得需要的資訊、理解網路媒體的特性、運用正確合宜的方法將自己的想法透過網路傳達給別人、以及具備取捨並活用網路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
肆、結論
當今的數位時代,網路公審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凸顯了提升網路素養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網路公審與網路霸凌不應劃上等號。網友的慫恿、事件釐清錯誤、帶風向行為及私人恩怨等因素常被忽略,導致結論方向單一且受限。事實上,網路公審有時確實是為了揭露不當行為和促進社會正義。因此,不該將所有的網路公審視為網路霸凌,而是應該仔細分析每個案例的背景和動機,保持批判性思維,以得出全面和公正的結論。
在面對線上資訊時,應該具備獨立判斷的能力,避免盲目跟風與情緒化反應。同時,應保持開放心態,尊重多元觀點,並在網路互動中實踐理性和謙遜,以促進健康的網絡文化。
網路素養不僅包括對資訊來源的鑑別能力,更涉及到對自己言行的負責任態度。面對網路公審情況時,須貫徹「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精神,具備批判性思考才能夠深入分析問題的多面性,而不是簡單地接受表面的觀點或結論。這種心態可以幫助當事者在面對網路輿論壓力時,保持冷靜和理智,避免參與到不理性的網路公審中。
提升每個人的網路素養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將有助於建立一個更為理性和友善的網路環境,使大家在數位社會中更好地共存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