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主要發現
一、澎湖,「觀光」難過還是關關過?
觀光產業為澎湖經濟命脈,有著縣內最高的從業人數。其無論對於澎湖經濟發展,還是居民生計皆有舉足輕重之地位,有著極高的重要性。而近年來,全球觀光產業蓬勃發展,而澎湖雖受疫情影響,但觀光產業發展仍蒸蒸日上。
其中,觀光人數主要集中於春夏旺季,以花火節作為主要拉力,吸引大量遊客。政府雖推動四季旅遊季的特色活動,想要促進淡季的觀光發展,但效果不彰,淡旺季觀光人數仍有明顯差距。
二、就是這些特色吸引大家來澎湖的
想必大家提到澎湖,映入眼簾的就是海洋資源,大陸沿岸流和黑潮支流帶來了豐富的魚類,並且澎湖沒有設立大量的工廠,所以清澈的水質也使藻類資源豐富;更由於澎湖位於板塊交界帶,因而擁有獨特的玄武岩地質,又加上強勁的東北季風吹拂,造就了各種不同種類的特殊地形。
澎湖早期地理位置位於交通樞紐,使先民們留下了很多生活過的遺跡,且澎湖的戰略地位特殊,也有許多清法戰爭時留下來的古蹟,其中還有一些廟宇讓居民們乞求出海時平安和收穫。除了這些有形資產之外,也有許多無形資產,其中涵蓋了踏涼傘、 二崁的褒歌文化和元宵節的乞龜活動。
然而光靠自然特色和人文資產是無法吸引觀光客的,因此政府推出了各個季節的旅遊策略,也推出追風燈光音樂節和澎湖的花火節,當然觀光業為澎湖最大經濟命脈,所以民間也舉行了不少的觀光活動,有元宵節的乞龜活動,鄉民們自己舉辦的採紫菜活動和傳統文化石滬的重建活動。
最後交通便利也是澎湖的觀光優勢之一,相較於金門和馬祖,澎湖的航班穩定,因為澎湖機場的班機不太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也是離島機場中準點率較高的,並且澎湖的出發地選擇多,是台灣國內出發地選擇最多元的機場。
三、光鮮亮麗的外表下......
澎湖的觀光產業近幾年雖然很興盛,卻也有一些隱憂,我們從政府、旅客以及在地居民的觀點來一探究竟。
首先,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就存在三個問題:一是針對澎湖觀光的宣傳,無論是實體或網路方面都面臨觸及率不高的問題。實體宣傳方面,多數旅客不會特別注意。網路宣傳方面,需要更廣泛的宣傳,如在FG、IG或YouTube購買廣告吸引新族群等措施。二是淡旺季旅遊人數懸殊,以112年為例,4到9月的觀光人次就佔了全年人次的76%。而過去五年(除疫情爆發的110年)也都有類似的現象,凸顯了澎湖觀光活動極度不平均的時間分布。三是花費在觀光活動的成本過高,一場煙火秀成本高達20萬元,政府兼顧花火節及其餘觀光活動,無疑是沉重的財政負擔。
其次,站在旅客的立場,許多活動並沒有很強的吸引力。主要是因為澎湖的觀光活動,如追風音樂節、國際海上花火節燈光節未與在地特色有緊密結合,台灣各地也有許多類似的活動,加上來澎湖需付但較高昂的住宿和交通成本,可能形成旅客前來的阻力。前述的住宿價格高也是澎湖觀光的一項隱憂,比較澎湖、金門與沖繩三地的住宿價格,會發現會澎湖背包客棧的價格雖然較低,但民宿和飯店的價格都較為高昂,且旅店設備較不齊全,可能降低旅客前往澎湖觀光的意願。
最後,對在地居民來說,大量的觀光客造成環境負載力不足。過去就曾發生玄武岩或是在地廟宇受到遊客破壞的情形,大量湧入讓水資源就吃緊的澎湖地區更加缺水,深夜打擾到在地居民休息的情況更是層出不窮。以上因素都讓部分在地居民認為澎湖會因為發展觀光業,而犧牲了自然環境和居民的生活品質。
四、我們覺得觀光可以這樣做
針對澎湖觀光的隱憂以及受限原因,或許我們可以從淡季觀光發展不佳,以及注入經費過多兩個面向來解決。
首先在淡季觀光發展不佳的方面,我們建議政府可以在淡季的時候舉辦取代性低且具誘因的觀光活動,融合在地的人文文化特色並與知名品牌合作,在淡季加強推行力度,並透過旅遊消費券的發放吸引遊客;針對人文資產結合不足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透過推行觀光活動使得傳統文化在地扎根,讓在地傳統文化風氣盛行,也讓有興趣之旅客,不受季節限制,能突破季節限制促進觀光發展,例如舉辦傳統文化和歷史傳統漁法的相關體驗活動。
澎湖每年的花火節,其實都需要注入很多經費,而我們認為可以將這些經費投入長期使用項目,例如增加花火秀中的無人機表演,能重複展演,節省開銷。
最後就是缺少活動宣傳及推廣的問題,我們提出的建議包含加強網路宣傳力度,跟自媒體合作,提升觸及率並累積口碑,並利用現有舞台,像是利用澎湖現在的熱門活動舞台,如花火節,推廣其他活動,以提升活動知名度。
肆、結論
一、從「觀光」難過到「觀光」過
(一) 觀光為澎湖經濟命脈,卻受淡旺季限制
澎湖觀光產業為縣內就業人口最多的產業,對地方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其高度依賴夏季旅遊活動,冬季因氣候與缺乏活動導致觀光人數驟減,形成明顯淡旺季差異,限制經濟穩定發展。
(二)資源豐富但應用不足,人文潛力尚待開發
澎湖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地質環境與人文歷史資產,但目前觀光活動多聚焦自然資源及地質環境相關之活動,未能充分結合豐富的歷史、人文資產,導致活動取代性高、缺乏長遠吸引力。
(三)創新行銷與文化導向並進,突破季節侷限
未來觀光政策應應與獨特人文資產結合,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發展具在地特色的四季活動,突破季節限制,又能吸引更多對人文風情有興趣的旅客。同時強化行銷手段,透過自媒體、與知名品牌合作、發行旅遊消費券等,擴大宣傳效益,以提升澎湖全年旅遊吸引力與觀光產業韌性,使澎湖觀光發展更上一層樓。
二、未來我們還想研究......
在這次的探究後,我們發現澎湖其實擁有古厝、廟宇和戰地遺跡等豐富的人文資產,也提出未來可以將這些特色融入觀光活動。
但具體來說應該怎麼運用這些建築,我們還沒有明確的構想。是整修成文藝空間?在民眾參觀時提供導覽服務?還是利用VR裝置讓民眾對其有更多的認識?因此,我認為我們之後可以針對單一廟宇或村落,進行歷史、演變過程和現況的調查,甚至是採納在地居民及遊客的意見,找出最適合推廣該項遺產的方法。
此外,這次探究受限於時間,我們提出的優缺點主要採納當地民眾的意見,也沒有機會設計問卷進行嚴謹的統計。因此,我認為我們未來可以透過問卷及訪談的方式,了解台灣其他地區,甚至是其他國家遊客對於目前澎湖觀光發展的想法及建議。將所得到結果互相比對、歸納後,可以獲得澎湖觀光產業更多元也更完整的優勢及劣勢,並持續讓產業改進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