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主要發現
一、受害家屬的吶喊,誰聽到
新北市某國中學生因被割喉導致身亡,然而一開始只被判責付的教唆者,仗著未成年有法律保護進而嗆聲,警察甚至查到串證的截圖證據,最終兇手二人都被判最輕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對此,事件受害者家屬表示希望政府及大眾能重新檢視社會環境,並呼籲修改《少年事件處理法》年齡,避免下次憾事的發生。
二、少年再犯率高,誰承擔
雖然制定少事法的初衷是為了教育犯罪的青少年,但現實往往遠比想像中更複雜。除了經過輔導仍有超過 25%的少年再犯率外,青少年回歸社會後仍要承受被貼上罪犯標籤的壓力。若學校選擇隱瞞學生的犯罪紀錄,將他們與其他學生混在一起,犯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只會更高。此外,根據美國黎根的例子,將犯罪少年關進監獄是否相當於國家剝奪了他們寶貴的青春?在給予青少年反省時間和輔導的同時,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程度的自我發展空間,把握這段僅有的少年時光。但是,要在監獄環境中實現這一點可能面臨重重困難。
三、媒體的影響力與肉搜行動
割喉案的後續引發了不少討論。假消息四處流傳,受到心理學上「確認偏誤」的影響,有些人開始認為司法無法懲罰壞人,而集體發起肉搜行動、網路霸凌。輿論一時的口頭之快,分散了大眾對對後續事件走向的關注。
四、青少年犯案來自家庭和教育的問題?
我們推測發生這次事件的原因和現今的家庭和教育體制有關。家庭方面,許多少年犯罪的個案來自破碎家庭和疏於陪伴的雙親家庭,物質滿足孩子的需求無法取代情感的關懷。教育方面,首先「旋轉門效應」顯示現行轉學轉銜制度仍存在著問題,再來,學校應落實校園安全檢查之方式及限制,確實保障學生受教權和校園安全。
肆、結論
一、各界的不同聲音
不同的社會角色對此議題的見解不同。例如對於兇手毫無悔改之行,專家認為需要更加積極的推行少事法的改革,但教育和法律制度的改革需要長期的計劃和資源投入。輿論則大多以自己所謂的正義感撻伐加害人,利用網路攻擊和謾罵,希望這些行為可以透過少事法第83條有改善的趨勢。
二、家校溝通
我們推測事件的發生原因主要跟家庭及學校產生的問題有關,若兩者能相互配合,定能避免更多此類憾事的發生,可採取建立溝通渠道、舉辦聯合心理輔導計劃等有效作為。唯缺點是需要有足夠的專業人員支持和經費的保障,短期內難以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