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主要發現
一、真假難辨!網紅造假爭議席捲社群世界
在網紅造假案例中,不同國家皆有相關事件,且模式各異。在臺灣,最知名的案例是YouTuber「晚安小雞」事件,他與夥伴聲稱在柬埔寨遭毆打並與外界失聯,但後來被揭發這是自導自演的虛假事件,當事人已被判刑。同樣在臺灣,Twitch實況主播kiaraakitty曾宣稱要徒步從恆春走到台北,但在高雄遭遇「怪婦丟雞蛋」的事件也被證實是造假,當事人與他人串通演出後被法院處罰。
在中國,涼山孟陽是一位網紅,通過公司包裝成孤苦伶仃的少女,向網友推銷家鄉土產,但最終因賣假貨而被判刑。同樣來自中國的短視頻博主Thurman貓一杯,則在巴黎假扮撿到學生作業並掀起網絡討論,經過網友調查發現她自導自演,隨後道歉,帳號遭封禁。
而在歐美,知名美國YouTuber娜塔利亞(Natalia Taylor)則在Instagram上發布了一系列「峇里島旅行」的美照,最後自曝照片其實是在IKEA拍攝,並呼籲大家不要輕易相信網路上的內容。這些案例顯示了網紅造假現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性與多樣性。
二、被騙的不只是眼睛:網紅造假的連鎖效應
在網紅造假案例中,各國均有代表性事件,且對社會和民眾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臺灣,YouTuber「晚安小雞」自導自演了自己在柬埔寨遭綁架的事件,最終被判刑並罰款,此事件不僅損害了臺灣的國際信譽,也讓柬埔寨的旅遊形象受損。同樣在臺灣,Twitch主播kiaraakitty編造了自己在高雄遭「怪婦丟雞蛋」的事件,散播不實謠言,造成對當地治安的誤解,也使警方困擾不已,最終她被罰款但因離境未執行。
在中國,網紅涼山孟陽因偽造自己悲慘的身世販賣假土產,最終被判刑,這類事件讓大眾對網購食品失去信任,甚至影響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同樣來自中國的Thurman貓一杯則因自導自演「撿到學生作業」的故事而引起網路熱議,後來被網友揭發並遭到平台封禁,其行為還導致涉事學校頻繁接到騷擾電話。
在歐美,美國YouTuber Natalia Taylor在IKEA拍攝假裝峇里島的照片,則是以明白告訴閱聽者透過故意造假的行為,呼籲大家不要輕信網路。
民眾對於這些事件普遍持負面看法。劉小姐認為「晚安小雞」事件反映了網紅為了流量不擇手段,損害了國家的信譽。鄭先生則對小玉造假名人不雅影片的行為感到噁心,擔心會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黃先生指出網紅炒作話題雖能吸引關注,但缺乏創意無法長久經營,並呼籲政府加強處罰。而陳先生認為網紅假裝吃播欺騙觀眾,這樣的行為對社會會帶來更大範圍的造假風氣,甚至引發詐騙問題。
三、背後藏著什麼?揭開網紅造假的真相
網紅造假的原因主要可歸結為三個方面。首先,為了增加收視率,許多影音平台根據創作者的影片流量來給予薪酬,這使得網紅們不惜編寫劇本甚至造假,將虛假的內容標榜為「真人真事」,這不僅容易誤導觀眾,也讓人們接收到錯誤的訊息。
其次,公司上級的指示也推動了造假現象。隨著網紅經濟的興起,許多網紅公司為了讓自家網紅的內容與眾不同,會要求他們編寫劇本並進行造假,來達到公司期望的效果。
最後,在競爭激烈的網紅圈內,流量決定了網紅的影響力和商業機會。透過誇大標題或內容造假來刺激流量增長,網紅可以吸引更多觀眾與廠商,從而在這個行業中站穩腳跟,這也是他們造假的主要動機之一。
四、不再當傻瓜!打造聰明閱聽人,識破網紅騙局
全球各國對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動各具特色與深度,而這些教育在數位時代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美國的媒體素養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課程剛開始發展,後來逐步成為許多州高中必修的課程內容。美國還成立了「媒體教育聯盟」(Alliance for a Media Literate America),每年舉辦全國性的媒體教育研討會,聚焦如何提升學生在數位時代下的媒體判讀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如何檢索資訊、運用批判性思考來辨別真偽,以及對「資訊生態系」的理解,讓學生具備全面而深刻的媒體識讀能力。特別在紐澤西州,媒體素養已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列為必修課程,而伊利諾州則早在2021年率先推動將其列入高中課綱。
英國的媒體素養教育歷史更為悠久,自1930年起就將媒體素養正式納入課程,並由英國「文化媒體暨體育部」統籌推動。英國媒體素養教育經歷了四個階段的發展:從李維斯主義的強調分辨與抗拒,文化研究階段的保護性思維,到銀幕教育階段的教師指導,再到現代的多元媒體素養教育。這種逐步演進的方式,讓學生能夠系統性地從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讀媒體,並更好地保護自己免受不實資訊的影響。
法國的媒體素養教育由「CLEMI」組織推動,該組織不僅推出了大量的媒體教育文件,還在2006年使媒體教育成為課綱的一部分。法國的媒體教育重點放在實踐與創作,培養學生新聞寫作、資料搜集的技能,並發展批判性思考、團隊合作等能力。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消費媒體,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成為媒體創作者,在過程中學會如何表達意見、論辯並反思媒體的運作模式。
相較之下,臺灣的媒體素養教育起步較晚,直到90年代才逐步推動。2002年,教育部首次發布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並在2019年將媒體素養列入「十二年國教課綱」的九大核心素養之一,強調知情、負責與利他的能力。同時,臺灣也成立了「媒體素養教育委員會」,旨在推廣媒體識讀相關的政策。然而,臺灣的媒體教育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挑戰,主要問題包括實作機會不足、教材不夠完備,以及教師和家長的媒體素養能力有限,導致媒體教育推廣成效不如預期。與其他國家相比,臺灣在推動媒體素養教育方面還有許多提升空間,尤其是在實作層面和批判性思考的訓練。
個人在媒體素養教育中也扮演著關鍵角色。面對海量的網路資訊,個人應避免隨意轉發不實消息,保持理性思考,不僅不要被資訊表面所迷惑,還應站在多元角度看待訊息,透過批判性思考來深入分析其真實性與可靠性。這樣的素養不僅是保護自己免受假新聞影響,更能對抗數位時代的資訊過載和錯誤引導。
肆、結論
一、迷霧重重:該如何破局?
本研究旨在探討網紅造假所引發的問題,並提出避免受騙的對策。在眾多網紅造假事件中,「晚安小雞事件」無疑是近期的熱門話題。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對這起事件耳熟能詳,因為它不僅跨越國界,影響了臺灣與柬埔寨兩國,尤其是臺灣,因為該事件的始作俑者正是臺灣網紅,這使得臺灣在國際上背負了負面的評價。
在深入探討這一問題之前,我們檢視了相關新聞報導,發現網紅造假事件的背後似乎存在幕後指使者。許多網紅在成名之前,往往會受到網紅公司的推動與指導。因此,我們展開了文獻研究,並加入了訪談程序,與身邊的同學和家人交流,期望從多元的視角來看待這些事件。
經過分析,我們發現網紅造假的原因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面向。首先,某些網紅會自行編寫劇本以製造假象,沉迷於獲得龐大流量的快感,甚至會借此手段敲詐網友以獲取金錢。例如,涼山孟陽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類行為不僅影響了網紅的形象,也使得觀眾受到誤導。其次,部分網紅造假是受到公司高層的指使。公司會分析當前最受歡迎的影片類型,要求網紅們製作劇本以創造假內容,通過虛假的高流量獲得利潤。這種做法對公司來說更為安全,因為如果事件引發法律問題,公司可以迅速撇清關係,避免直接承擔責任。最後,許多網紅會因為看到他人獲利而跟風模仿。這類行為往往不直接涉及金錢利益,但與人際關係的複雜性有關。例如,知名網紅貓一杯雖然沒有對他人造成直接的金錢損失,但她的行為卻讓許多涉事者感到困擾,顯示出造假行為的深遠影響。
為了讓大眾避免再次掉入網紅造假的陷阱,我們整理了以下幾點建議:
- 個人提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培養多元思考的能力,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事件,不被單一觀點迷惑。要破除刻板印象,認識到直播也可能存在造假。例如,網紅Kiarakitty就曾假裝遭到陌生人襲擊,這類事件提醒我們需要保持警惕。
- 重新搭建教育與媒體識讀的橋樑: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增加實作相關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透過實際探索與操作,讓學生能夠與時俱進,對抗網路上的假資訊。我們可以參考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的成功經驗,將其作為借鑒。
- 課程推行,家校合作是關鍵:將媒體識讀課程納入學校課綱,並提升教師的基礎媒體素養能力,有助於課程的有效推行。此外,家庭的支持也至關重要,若能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繫,將媒體素養的教育深入家庭,無疑會讓這一倡議更為成功。
透過上述的探討與建議,我們希望能讓大眾更加警覺網紅造假的現象,並在未來的媒體環境中更好地保護自己,免受誤導。
二、研究不是終點……
經過了大半學期的研究,我們發現這個研究不是終點,我們仍可努力的方向還有很多。
在探討網紅造假行為時,我們發現這些行為通常涉及隱私和非法行為,使得資料蒐集的過程變得相當困難。因此,我們所獲得的資料往往僅僅是冰山一角,無法全面呈現網紅造假的實際情況。此外,不同地區的網紅行為和文化背景差異很大,這意味著僅依賴單一地區的研究結果對整體問題並沒有太大幫助。再者,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可能因社會壓力而提供不準確的回答,甚至有可能根本不提他們喜愛的網紅所涉及的造假事件。例如,儘管他們可能熱愛某位網紅,但在被訪時卻因擔心同學的評價而隱瞞自己的觀察經歷,這進一步影響了我們對網紅造假行為的理解。因此,深入的研究需要考慮這些因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網紅造假的問題。